黄晓玲:《试论陶行知的教材思想及现实启示》,载《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第5期。
成尚荣:《陶行知课程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载《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5期。
杨国龙:《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西部乡村教育实践和指导思想的启示》,载《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冯雪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载《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黄书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上海的传播与发展》,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崔玉婷:《胡适、陶行知接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方法论比较》,载《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6期。
王祥:《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载《教育探索》2005年第7期。
陈昌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教育主张的现实意义》,载《河南教育》2005年第7期。
李树田:《从陶行知“社会即是学校,生活即是教育”思想所想到的》,载《前沿》2005年第9期。
谢美华:《陶行知的考试观及其现实观照》,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0期。
霍玉敏:《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载《理论导刊》2005年第10期。
范金豹:《让陶行知先生走进中小学课本》,载《教育文汇》2005年第10期。
李清华:《陶行知的人生价值观探析》,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
童富勇:《陶行知的生活课程理论与新课程》,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11期。
谭海清:《论陶行知的德育原则》,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3期。
刘玉有:《践行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创造型高职人才》,载《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16期。
孙菁:《陶行知的情感管理活动初析》,载《教书育人》2005年第17期。
陈竞蓉:《孟禄与陶行知》,载《文教资料》2005年第17期。
徐丽丽:《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谈“学以致用”》,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18期。
费玉林:《以陶行知教育思想滋养素质教育》,载《人民教育》2005年第23期。
陆黎明:《陶行知教育理论对现代素质教育的启示》,载《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24期。
朱小蔓:《以陶为师献身教育——在生活教育暨浙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的讲话》,载《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1期。
方明:《努力实现陶行知的创造愿望》,载《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第1期。
申丽娟:《从社会互动论视角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廖宗明:《试论陶行知创办的社会大学》,载《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陈芳:《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苦干启示》,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冯锦英:《陶行知的职业教育思想探析》,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黄哲文:《陶行知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的评价》,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郑晓生:《研究性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体现》,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蓝敏:《刍议陶行知德育思想》,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苏燕峰:《生命教育视角下的陶行知德育目标》,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李清华:《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现实借鉴意义》,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陈家生:《试论陶行知进步的荣辱观》,载《福建陶研》2006年第1期。
陶城:《真善美的爱——陶行知一家》,载《重庆陶研文史》2006年第3期。
涂雪峰:《陶行知以交通促教育的思想》,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1期。
崔玉婷:《异源同流和而不同——梁漱溟、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比较研究》,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
阮巧玲:《从人文视野审视陶行知的体育观》,载《浙江体育科学》2006年第1期。
刘长贵:《陶行知“基督徒教育家”定位的逻辑追问》,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