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佩奇小说网>熊伟与本真课堂>六态度与动机二元导学的动力开发

六态度与动机二元导学的动力开发(第1页)

六、态度与动机——二元导学的动力开发

众所周知,教师的“导”若只指向智力的各个层次,无论是多么精妙,如果学生不愿接受,甚至是排斥,教师的“导”也是徒劳,学生是无论如何收获不了相关的知识技能。所以教师的“导”既要指向学生的智商素养,又要指向学生的情商素养,而情商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则是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这两者是学生能力生长的发动机。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认为:教师的“导”要指向学生的“学”,要真“导”,不能伪“导”。真“导”:使学生有方向地“学”,使学生有条理地“学”,使学生有方法地“学”,使学生有习惯地“学”,使学生有滋味地“学”。[1]其中,使学生有“习惯”、有“滋味”地学习,便是从学习的动力因素来阐述的。

(一)对学习态度的认识

学习态度指学生对学习对象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性的内部心理倾向。学习态度由认知、情感和学习倾向三种成分组成。

学习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学生作为态度主体对学习对象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一般的认知和理解都带有评价色彩: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比如,语文是生活和学习的工具,网络能开阔视野等。这种有意义色彩的评价使人们倾向于按照刻板印象来认识事物并对其思考。观念或认知是在直接或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可以通过新经验的建立而获得改变。如果接受的信息与既有的观念总是不相一致,则人们的观念就会发生改变。

学习态度的情感成分是个人对学习对象在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或情感反应,被认为是学习态度的核心成分。比如,喜爱或厌恶某个学科、对学习热情或冷漠、对某位教师尊敬或轻视等。由于认知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对象会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但我们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烦躁不安,却不能明确意识到产生的理由。

学习态度的学习倾向成分是指学生对学习对象表现出学习的可能性,是学习的直接准备状态。作为学习态度与学习行动相联系部分的学习倾向性,通常表现为“学不学”或“怎么学”的指令。

一般地说,学习态度的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有关研究表明,情感成分与学习倾向成分之间的相关比较高。比如,学生喜欢的学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欲望就强烈,反之则弱。而认知成分与情感成分、认知成分与学习倾向成分之间的相关相对较低,因而人们常以情感作为学习态度的一种测量指标。人们比较善于用语言或动作来掩饰自己的真实学习态度,但难以支配与学习态度相关联的情感。

(二)对学习动机的认识

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人的学习行为,并使学习行为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动力。这种内驱力来源于与学习有关的生理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正是这些刺激的作用使人产生了学习的能量和冲动,从而推动和维持人的学习行为。

学习动机大多是与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是需要的具体表现,或者说是需要的动态表现。因此,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首先,只有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才能转变为学习动机并引起学习活动。其次,既有需要,又有诱因,才能形成学习动机,并导致实际学习活动。

根据学习动机的自发性和目的性,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外在性动机和内在性动机。外在性动机是指主要由外在的诱因诱发而来的动机。比如,有些学生学习的动机不是对学习过程本身感兴趣,而是由于父母、教师的奖励或惩罚、同伴的赏识等外在因素激发而来的。一般情况下,外在性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较小,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靠学习活动的外部条件,那么他就会把学习活动看成满足动机的手段,学习目的便不在于学习本身,外在条件一旦消失,动机也会很快失去作用。内在性动机主要指由个体的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好奇心、求知欲、自尊心、责任感、自我实现感等心理因素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推动人们学习的内在性动机。一般来说,内在性动机对学习的推动作用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靠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内在心理因素引起,那么他们就会把学习活动看成自己追求的目标,把那些通过刻苦学习而获得的成功体验看成奖赏,从而对他们的学习产生激励作用。

事实证明,外在性动机和内在性动机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对学习行为产生最大的推动作用。

(三)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我们从学习态度的组成成分(“认知”“情感”“学习倾向”)与学习动机的形成因素(“需要”“诱因”)之间的制约关系来分析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一般来说,我们只有对学习对象进行一定的了解之后,比如,了解这个对象对生活、工作、考试甚至兴趣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才能形成对这个对象的某些观念并对这个对象进行评价。肯定的积极的评价,有可能会导致主体对这个对象产生一定的占有的需要,进而对对象产生喜爱的情感,这个能引起学生喜爱情感的对象就成了学习的诱因,诱因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使学习行为始终指向对象,并维持学习行为持续不断地发生。比如,对于语文学科,学生如果认为语文对自己生活、工作有极大帮助,对自己升学能够增加砝码,就会认为语文学科十分重要,不容忽视,于是就对语文产生了一定的需要,并因需要而钟爱语文,语文就会对学生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促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使学习语文的行为产生,并使这种学习维持下去。否定的消极的评价,有可能会导致主体对这个对象产生一定的避开的需要,进而对对象产生厌恶的情感,从而对对象产生放弃学习的倾向性。

可见,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两者共同推动着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的认知成分,产生了学习动机中的学习需要,而学习需要又进一步使主体具有了学习态度中的情感成分,情感达到一定程度便使对象形成了动机中的诱因,诱因又引发了学习态度中的学习倾向成分。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共同维持着学习行为的持续发生。

(四)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

1。知识或信息

学习态度的形成受到学生所具有的关于学习对象的信息的影响。比如,对数学的重要性了解越多的人,学习数学的态度越坚决。学习动机的产生受到认识的影响,特别是学生认识到学习对象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比如,认为数学成绩好能让某个异性朋友喜欢自己,这种人常常会有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2。需要

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都是在满足个人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个人出现某需要时,就会对与之有关的外界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和动机。对能满足自己需要或能帮助自己达到目标的对象产生肯定的态度和较强的动机。对阻碍自己目标实现或可能引起挫折的对象产生否定的态度或避开的动机。需要满足与否影响了人们态度中的情感成分和动机中的诱因成分。

3。家庭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场所,父母则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是儿童首先认同的对象。因此,父母会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儿童学习态度的形成和学习动机的产生。研究表明,人们对许多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机,都深刻地受到父母的影响。个人的许多价值观、行为习惯、对某类东西的需要都是在父母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4。社会群体的期望与规范

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无形中受到群体的压力,导致其认同群体的其他成员,遵守群体规范。对同属几个群体的个人来说,他的学习态度主要倾向于认同感最高的群体,他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主流群体的期望。

书友推荐:龙凤猪旅行团人间政道嫁给铁哥们只是不小心发现她是卧底而已(强取豪夺)认知性偏差见微知著(弟妹 H)交易沦陷下乡的姐姐回来了天仙师娘官道之权势滔天经年(高干 1v1)以你为名的夏天梦中修仙:我有九个绝色道侣他的暗卫糙猎户与娇贵少女蝶变我偷奸了同学的妈妈欲罢不能(男出轨、红帽女绿)投喂流放罪臣后,她被迫现形了翡翠衾(nph)
书友收藏:官场:扶摇直上九万里异世特工升迁之路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潘多拉的复仇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邪恶小正太的熟女征服之旅女神攻略调教手册全职法师重生少年猎美官道之权势滔天混在女帝身边的假太监绝品宏图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以你为名的夏天陈思雅徐铁军梨汁软糖【1V1甜H】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陈放顾静姝官路扶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