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习态度的培养与学习动机的激发
1。学习态度的培养
学生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包括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和内化。
(1)第一个阶段:依从
学习态度形成的开始阶段,总是个人按照家庭、学校、社会的要求、规定或他人的意志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得与别人一致,以得到奖励或避免惩罚。这种完全受外在诱因控制的行为具有表面性与暂时性的特点。一旦外因消失,依从就会停止。例如,对于认真对待书写的一名学生,知道书写潦草要受到老师批评、被要求重抄或放学后被留下来等惩罚,当老师要认真检查作业时,他就书写工整,可一旦发现有机可乘,就有可能胡乱书写。但被迫服从不久就可能成为习惯,变成自觉服从,进入态度的下一阶段——认同。
由于学生在心理上具有保持认知一致性的需要,因而长期的依从将可能导致整个学习态度结构的真正改变。
(2)第二个阶段:认同
在这一阶段,学习态度不再是表面的,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的规范,使自己的学习态度与他人的要求相一致。比如,一名高中生要想考上好的大学,他应自觉主动地学习,使自己的各科成绩均衡发展。认同是个人受到认同对象的吸引,但不限于外部奖惩的控制,而是主动自觉地趋同于认同对象。
认同阶段的态度与依从的根本区别:一是学习态度的变化是自愿的,而不是被迫的;二是认同性的学习态度变化已不是简单的表面态度反应的变化,而是已有情感因素的改变,并开始涉及学习态度的认知因素。长期的认同会导致整个态度的根本转变。
(3)第三个阶段: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这意味着个人已经把新的观点、新的思想纳入了自己的学习态度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学习态度的内化与依从、认同相比最大区别就是不再依赖外在压力及受到学习对象的影响,它已成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态度。因而无论从态度改变还是从新态度的形成讲,内化的态度是最为坚决的学习态度。
2。学习动机的激发
韦洪涛的《学习心理学》在这方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证。[2]
(1)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学习目标
学生有了学习目标,准备学习时,就有一种期待的心理,期待着能如愿以偿,实现目标。一般来说,如果目标是现实的、有一定难度且有意义,而且学生对目标的价值有合理的解释,就容易接受目标。教师在指导学生树立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适合学生的目标;第二,目标要有长远的和近期的;第三,给学生提供达到目标的资源;第四,使学生获得目标实现状况的反馈,培养学生“任务指向”的心智模式;第五,指导学生达到目标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以激发学生实现目标的动机。
(2)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第一,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第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成功机会;第三,为学生树立合适的学习榜样;第四,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适当的归因反馈。
(3)提高学习任务的意义性
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需要教师提供富有变化和意义性的学习任务,提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与知识的相互作用。
(4)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解决问题,使其求知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强化其求知兴趣,进而转化为探求更多新知识的动机。
(5)充分利用学习反馈与评价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效大小、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以及学习态度认真与否等均属于学习的反馈信息,这些信息能促进学生努力学习。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时,以下几点应引起注意:第一,使学生对学习评定持有理性的态度,科学地发挥学习成绩等反馈信息对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第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和及时,否则,评价非但不能起到激发动机的作用,反而会产生相反的效果;第三,要考虑到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对学生的评价应当以鼓励为主,适当批评。
(6)适当开展学习竞赛
开展学习竞赛对激发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成绩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竞赛活动,学生的成就动机会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学习毅力也会有所增强。
(7)科学运用奖励与惩罚
奖励与惩罚等手段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塑造良好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奖励和惩罚的运用取决于下述条件:第一,教师的威信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第二,学生对奖励和惩罚的重视程度;第三,学生对教师奖惩评价的看法,学生如果认为教师的表扬是公正的,批评是善意的,则这些奖惩的效果就好;第四,奖罚时机和度量的控制,奖励和惩罚的对象与方式要得当,有针对性,奖惩要适时适度,过分的奖惩都会降低效果,过分运用惩罚,还会激起学生的焦虑和敌意情绪,反而破坏学习动机。
(六)教师的素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