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习方式总论
第一节学习方式概观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这一术语是美国学者塞伦(H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其英语形式为LearningApproaingStyle,也有学者将其译为学习风格、学习类型。目前,人们对学习方式有多种解释与定义。
(一)境外学者的界说
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的丽塔·邓恩(RitaDunn)和肯尼思·邓恩(KehDunn)夫妇俩认为,学习方式是学生集中注意并试图掌握和记忆新的或困难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的方式,这种方式受周围环境、学习者自身情感特征、社会性需要、生理特征以及心理倾向的影响。[1]
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主席凯夫(Keefe)等人以信息加工模式为理论基础将学习方式界定为: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心理行为方式,它作为相对稳定的指标,反映学习者如何知觉,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做出相应反应。
台湾学者张春兴将学习方式(或称学习类型)定义为:学生在变化不居的环境中从事学习活动时,经由其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历程,在外显行为上表现出带有认知、情感、生理三种性质的习惯性特征。[2]
(二)境内学者的界说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所采取的稳定的学习策略,对教学刺激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3]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4]
学习方式是一个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何种策略和手段的问题,它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经常的或偏爱的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是学生连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一般来说,学习方式是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受社会、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习惯。[5]
学习方式是学习方法的上位概念,两者类似于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6]
学习方式泛指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中所采取的具有不同动机取向、心智加工水平和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和形式。[7]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某种学习目标而采取的作用于特定学习内容(对象、客体)的具体路径。特定的学习方式总是与特定的发展目标、特定的学习内容相适应。当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发生变化时,学习方式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8]
以上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方式的某些特征,都有其合理性。这些定义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
(三)学习方式的定义
为了界定学习方式,有必要比较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异同。
1。学习方式与认知方式
在一些著作和论文中,有学者将认知方式与学习方式视为同义词,认为两者都是用来解释个体差异的概念。但事实上,二者并不相同,认知包括知觉、思维、推理、理解、问题解决和记忆等过程,认知方式旨在研究个体在这些过程中的特征与差异,而学生的学习不仅包括认知方面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还包括情感、意志方面的发展。学习方式要探讨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生理的、心理的、社会性的特征与偏好,而认知方式仅仅是构成学习方式的一个部分(当然是重要的部分),如果将学习方式等同于认知方式,便缩小了学习方式的外延。
2。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
对于学习方式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关系,普遍的做法是将学习方式作为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上位概念加以使用。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运用的规则、程序。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对策、技巧及调控方式。而学习方式不仅包括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内容,还包括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方面的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材料等方面的偏爱与倾向。换言之,学习方式比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外延要大,它更加稳定、更加持久、更加多样。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习方式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它有着多方面的规定,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认知与行为的方法、策略及其倾向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学习的操作形式如感知偏向、思维方式、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而且也包括学习的基本品质如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情感等。
二、学习方式的特征
一些研究者探讨并列举了学习方式的诸多特征,比如,差异性、可变性、多样性、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等。笔者认为,学习方式主要有下述特征:
(一)个体性
学生各自具有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独特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个体性,个体性是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在感知通道、场定向、大脑优势半球等方面存在差别。同时,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也不尽相同,这决定了学生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学习速度、所需时间及需要的帮助同样各异。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没有哪两位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全相同,有效的学习方式总是极其个性化的,对所有学生均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不存在的。
(二)稳定性
学习方式表现为“一贯”、“习惯性”的认知倾向和行为取向,它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稳定特征。学生的学习方式受个体生理素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同时,学习方式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一经形成就相对稳定。加拿大学者大卫·亨特(DavidHunt)将学习方式的发展依次分为三个阶段:①未成熟阶段,表现为具体、冲动、对挫折容忍力差;②依赖、服从阶段,表现为遵守纪律,服从依赖权威;③独立、自律阶段,表现为较高的学习独立性、自觉性、自控性。[9]当然,学习方式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学习方式是可以改变、培养和转化的。换言之,学习方式具有一定的情境依赖性,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课内或课外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材料或媒体,灵活调整、变换学习方式,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