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样性
尽管学习方式具有个体差异性,但由于知识类型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多方面性,学生不宜仅仅用某种固定不变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我们谋求把知识掌握、意义建构的方式方法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事实上,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如听讲、背诵、记忆、实验、参观、练习、作业、阅读、讨论、交流、查阅、调查等。有研究者从多个维度将学习方式划分为48种类型。[10]学习方式的丰富多彩为学习活动组织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与层面进行学习,同时也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互补性
学习方式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它仅仅反映学习者个体较为稳定的个性差异,每种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优势,同时也存在劣势与不足,存在特定的适用条件。比如,当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时,可以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当学习内容在学生的已有发展区之内时,可以以自主性学习为主;当通过合作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大于单独学习,或独立学习无法完成学习任务时,可以以合作学习为主。各种学习方式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因此,评价一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要考虑学科的特点、学习任务的性质和学生的差异,不能绝对化。个体应根据不同的知识性质、学习任务以及个人差异进行选择、组合,并随着学习情境的变化作适当调整。总之,学习方式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特征等多方面的要求灵活运用,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势,释放学习方式的整体功能。
三、学习方式的类型
学习方式有多种类型,不同的研究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将学习方式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的划分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有的研究者从教育与社会环境,经验与知识两个哲学范畴,将学习方式分为书本中学习、经验中学习和探究中学习三种。[11]
有的研究者从拓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出发,将学习方式分为动作的学习、感知的学习和潜意识的学习;从拓展丰富多样的学习形式出发,将学习方式分为与“井底之蛙”眼光不同的“海式学习”,与钻牛角尖的“显微镜学习”不同的“望远镜学习”,与循序渐进的学习不同的跳跃超前学习,与过分理性的科学式学习不同的审美式学习,与不厌其烦的“加法学习”不同的“减法学习”。[12]
还有论者提出了划分学习类型的七个维度:根据学习的组织化和专门化,将学习方式分为正规学习和非正规学习;根据经验的载体和学习的手段,将学习方式分为阅读式学习、观察式学习、交往式学习、听讲式学习和实践式学习;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有无伙伴,将学习方式分为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根据学习有无指导和帮助,将学习方式分为有指导的学习和自学;根据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的程度,将学习方式分为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根据学习的技术手段,将学习方式分为手工学习和现代技术学习;根据环境的不同和学习的功用,将学习方式分为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13]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成为大多数学者考察学习方式分类问题的基本维度,但也有学者开始从更广阔的视野理解学习方式分类问题。如有的学者将学习方式分为读中学、研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和交往中学五种,并认为它们之间相互开放、相互渗透[14]。
另有研究者将学习方式理解为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的总和,认为学习方法是学生个体层面的问题,而学习形式涉及师生两方面,由此分别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形式进行分类。首先,学习方法有“质”和“量”的差异。在“质”的差异上主要表现为动机取向和信息加工水平的不同。从动机取向上看,学习方法分类可采用二分法如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以表象为目标的学习和以掌握为目标的学习。从信息加工水平角度看,学习方法分类通常采用层级法,如加涅、布卢姆的分类。在“量”的差异上主要表现为拥有学习策略的多少,单纯地从学习策略角度讲,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意味着学习策略的“增加”,从“不用”、“少用”转变为“多用”,甚至自主创造学习策略。其次,学习形式主要涉及“是否匹配”的问题,其分类具有不同的标准,依据学习内容是否以定论方式呈现,可将学习形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依据学习内容是否以有意义方式获得,可将学习形式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依据学习内容是否生成新的思维产品,可将学习形式分为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依据经验情境,可将学习形式分为体验学习和学术学习;依据学习的情境化,可将学习形式分为情境学习和抽象学习;依据学习的社会性,可将学习形式分为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依据学习者的自主水平,可将学习形式分为自主学习和他主学习;另外还有以问题为依托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三种学习形式基本等义。[15]
有学者分析了影响学习方式的主要变量,并从该变量着眼划分学习方式的类型。第一,根据学习对象的不同形态,可区分出五种学习方式,即以文字符号作为对象和媒介的符号学习;以对实际事物的操作或身体器官动作为对象的操作学习;以他人为活动对象的交往学习,以自身经验、生活过程和身心结构为对象的反思学习;以对实际事物及其模型、形象的感知为对象的观察学习。第二,从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来看,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按照学习者参与学习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可将学习方式分为个体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按照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独立性程度,可将学习方式分为他控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按照学习者与学习对象间的联系,可将学习方式分为间接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第三,从学习者的信息加工方式来看,可以从四个维度对学习方式进行分类:按照学习活动的探究性高低,可将学习方式分为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按照学习内容与学习者心理结构的联系,可将学习方式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按照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方式,可将学习方式分为分析理解式学习和整体把握式学习;按照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可将学习方式区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线性思维(单向思维)和复杂思维(多维思维)、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等等。第四,从学习者所使用的信息媒体不同来看,可将学习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基于传统教学媒体(黑板、粉笔、书本、直观教具等)的学习;基于电化媒体(幻灯机、录放机、投影仪、电视、电影等)的学习;基于现代媒体(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络等)的学习。[16]
关于学习方式类型的划分文献较多,我们不能一一列举。但从这些分类可以看出,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学习方式进行不同的分类。除大多从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维度划分学习方式外,有的将现有的学习方式进行系统整理和归类,有的则更倾向于提出一种分类框架,还有的则独辟蹊径,不再从自主、合作、探究的维度划分学习方式的类型,而是从更新颖的角度论述学习方式的类型。学习方式的多种划分拓展了学习方式的研究视野,深化了我们对学习方式的理解。
笔者认为,对于学习方式类型的把握,应遵循多维度划分事物类别的原则,坚持从多个维度划分学习方式的类型。单一或过少的划分维度不利于我们对学习方式全面整体地把握,也不利于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只有了解学习方式的分类标准,认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学习方式,才能避免对某一学习方式的过度依赖与泛用。学习方式类型的划分可从不同角度加以展开,如学习目的、学习对象、感官通道、学习手段、学习途径、学习环境、学习风格、学习功能,等等。也可以采用两两对照的方式进行分类,如主动——被动、自主——他主、独立——合作、接受——发现、继承——创新、封闭——开放、传统——现代,还可以从学习的层次进行分类,等等。我们很难构建出一个包罗万象、为大家普遍认同的学习方式体系。基于这种研究现状,我们可以选择学习方式的某一分类框架,对学习方式及其学科运用与实践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1]RitaDuudehroughTheirIndividualLearice—Hall,1986:2-20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413
[3]谭顶良。学习风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9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47
[5]周兴国。反思“转变学习方式”说。课程·教材·教法,2006(7)
[6]韩江萍。关于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变革的几点思考。教育实践与理论,2003(11)
[7]庞维国。论学习方式。课程·教材·教法,2010(5):13-19
[8]陈佑清。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0(2)
[9]NASSP。Studeyles:DiagnosingandPresgPrograms。1979:27-29
[10]陈佑清。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及其选择。江西教育科研,2003(7)
[11]崔相录。学习方式变迁的史地解读——关于学习方式以及教学模式的三分法(假设)。网络科技时代,2006(4)
[12]陈建翔。当代学习方式变革的外延创新。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10)
[13]钟祖荣。论学习方式及其变革的规律。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6)
[14]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5]庞维国。论学习方式。课程·教材·教法,2010(5)
[16]陈佑清。关于学习方式类型划分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