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提出了自主学习的思想,极力提倡要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少数进步教育家尝试自主学习的实验,如一些城市中小学试行自学辅导法。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进步的教育家吸收欧美自主学习的思想,将西方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教学法介绍到国内,并在一些中小学进行试验,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试验的时间比较短暂。
3。自主学习的系统研究
20世纪80年代,自主学习研究和实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出现了很多以指导自主学习为特色的教学实验,这些实验几乎涉及了中小学的各个年级和各个学科。比如,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主持的班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的“自学辅导教学”模式研究、辽宁盘锦二中魏书生实施的“六步教学法”、上海嘉定中学钱梦龙进行的“导学教学法”、南通启秀中学李庚南进行的初中数学“自学、讨论、引导”教学法、湖北大学黎世法提出的“六课型教学法”(后改为异步教学法)等。这些实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自主学习”概念,但它们均以发展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为目标,为自主学习系统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自主学习最新研究成果被大量引入我国,掀起了研究的**,各种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改革实验在全国中小学迅速展开,许多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与实践,我国自主学习的研究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比如,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对自主学习的实质、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促进自主学习的方法等方面都作了系统的阐述,北京师范大学的程晓堂在自主学习的含义、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其培养、如何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国内外对于自主学习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差异。国外侧重对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的研究,而国内侧重对自主学习实践的研究,主要限定在相对来说比较具体而微观的层面,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研究,着重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较强。
二、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操作主义学习论
操作主义理论是斯金纳操作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它强调,自主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操作性行为,是基于外部强化或自我强化而做出的一种应答性反应。自主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主要包括四个子过程:自我监控(self-m)、自我指导(self-instru)、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和自我强化(self-rei)。操作主义强调外部环境对自主学习的制约作用,采取那些致使学习趋向学习结果的行为,却不太关注个体的内部调节过程;强调学生对于学习结果的自我反应,随着学生自主学习反应的逐渐增加、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再逐步撤除外部强化,让学生通过自我强化来引导自己的学习。我们根据这一理论来测试学生对于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程度。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自主学习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以罗杰斯的“学生中心”教学思想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代表。该理论强调了人的独特性,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实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该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习者都能够进行个性化学习,并具有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在教学中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本,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主张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同时该理论也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最合适的角色是作为帮助者,应减少对个人自然发展过程的干预。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自我系统发展的必然结果,并受学生自我系统结构及其发展过程的制约。自我系统的结构包含自我概念、自我价值和自我意象等成分。其中,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它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最为重要的因素。自我概念可分为一般性的和领域具体性的,一般性的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作为自主学习者所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的认识;领域具体性的自我概念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某一特定的学习领域内是否有能力控制动机、认知和情感的知觉。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计划、设置目标、选择学习策略、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这些自我过程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6]
(三)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建构主义是皮亚杰在其图式理论基础上最早提出来的。皮亚杰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学生在原有图式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图式的过程,而学生本身就具有主动建构图式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对同化和顺应过程的自我调节使其认知图式不断地获得发展和完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7]它强调每个学习者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当然,学习者是认知的主体,但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8]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自主学习的发生,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对于不断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具有异常关键的影响。
[1]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223
[2]斯宾塞。教育论。胡毅,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62
[3]曹孚。外国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11
[4]庞维国。从自主学习的心理机制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全球教育展望,2002(5)
[5]庞维国。90年代以来国外自主学习研究的若干进展。心理学动态,2000(4)
[6]卢仲衡。自学辅导教学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9-25
[7]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1999(1)
[8]肖川。从建构主义学习观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