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游戏学习
第一节游戏学习概观
一、游戏学习的含义
(一)“游戏”与“学习”
在汉语中,“游戏”一词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游戏”一词出现在《说文解字》之前。古汉语中,将“游”同“遊”,最早用来形容旌旗在空中飘扬的形状,因此它有以下含义:其一,闲逸无事,出游,嬉游。其二,“不仕为游”,即无正当职业或不入仕途为游。[1]现代汉语中,游戏即“玩”,其含义与动作或运动有关,其活动特点是轻松自在。英语中,“游戏”有“play”与“game”两个词,“play”作为动词来解释是“玩耍”、“游戏”、“玩乐”、“假装”、“装扮”。“game”主要作为名词使用,其含义是“比赛项目”、“有规则的游戏”、“竞技运动会”。在这两个词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play”,其内涵是要使人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玩耍。从词源来分析,“游戏”是与“工作”相对的两个概念,游戏是“愉悦”的活动,而工作是“严肃”的活动。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几乎对“游戏”词源的解释都是从其本身的含义出发来解释,即不要求沉重的工作负担,不创造社会劳动产品;要使人感到轻松愉悦。最后从游戏本质观的演变来看,其经历了从文化学意义上的理解到生物学意义上的理解,再从生物学意义上的理解到社会学意义上的理解。
“学习”一词在西方学习理论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联结派把学习视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认知派认为,学习是零碎知觉信息的再组织化过程;综合两大派的联结——认知说,又把学习理解为是对环境中的刺激,依其关系形成一种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是意义的获得和实现期望的过程。“学习”一词,在我国最早见于《礼记·月令》“鹰乃学习”一语。“学”是效仿的意思,是获得知识,有所启示,提高认识,效法先知先觉者的意思,也就是获得经验、知识和技能等;“习”是形容小鸟频频飞起的形状,反复不断地练习,使知识达到巩固,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在今天,学习的含义是极广的,我们理解学习不单指行为变化与经验获得,而是重在人的整体发展变化。学习是人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参与。不仅是重视已有的经验,还要创造出新的东西。学习过程是获取经验的过程。传统学习观把学习理解为一个接受由他人建构好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而现代新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在社会文化背景下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
对于游戏与学习的价值判断,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理解导致了不同的实践。
1。对立论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两种态度都把游戏与学习看成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认为游戏是无目的的活动,学习是有目的的活动;游戏是表现已有经验,是一种练习,学习是接受新的知识,是一种探索;游戏的结果对发展的内容具有偶然性,学习的结果对发展的内容具有必然性;游戏是轻松愉快的消闲活动,学习是具有外在压力的严肃活动。因此,在实践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从家长和教师的角度看,把时间花在游戏上,意味着占用了学习的时间;从孩子的角度看,把时间花在学习上,就是占用了他的游戏时间。这两种态度都夸大了游戏与学习的差别,以致使两者割裂。
2。同一论
游戏就是学习。这种态度把游戏与学习看成是同一个过程,认为游戏的内容和学习的内容无法区分,在游戏和学习中能都产生新的体验,因此游戏就是学习,学习就是游戏,两者不用分辨。持这种态度者,在实践中容易出现这样两种情况,或者是严肃的“游戏”(把一切严肃的学习活动都说成是游戏),或者是放任的“学习”(一切随心所欲的活动都是学习)。这种态度放大了游戏与学习的内在联系,以致使两者混淆。
3。相关论
游戏与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态度把游戏和学习看成是相互促进的并列活动,认为游戏积累直接经验,学习接受间接经验;游戏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成为学习间接经验的背景,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又成为游戏的背景。因此,游戏有助于学习,学习的成果在游戏中可以练习和巩固。持这种态度者,在实践中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有压力、有负担的学习和轻松、愉快的游戏交替进行。
4。统一论
游戏和学习可以相互转化。认为游戏是儿童意愿的活动,学习也必须成为儿童意愿的活动才能奏效。因为我们可以强迫儿童学习知识,但我们不能强迫儿童学到知识,当学习要求转化为儿童的需要,外在目的转化为内在的动机时,学习与游戏之间便实现了部分转化,通过转化,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了学习的收获,在学习中体验到游戏般的乐趣。持这种态度,在实践中出现了教学游戏化和学习游戏化的做法。这种态度既看到了游戏与学习的相对独立,又看到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我们认为,游戏和学习可以统一在教与学过程之中。游戏不仅是教学的途径、手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乐趣,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学生完全可以在游戏中进行轻松活泼的学习,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游戏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二)游戏学习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学习活动。布卢姆等人依据人的发展的不同内容,把学习活动分为三种不同类型:认知的学习、情感的学习和外部运动的学习,并把各类学习排成由低到高的若干层级。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学习也可以按照儿童发展的内容分为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和运动的学习,这是从游戏活动外部看游戏过程中的学习活动的方法。事实上,在游戏中儿童也在学习如何游戏,儿童在游戏过程中依靠与人和事物的直接接触、交往与相互作用获得经验,这种获取经验的方式以及儿童活动的年龄特点,使得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获得的概念带有直觉性、具体性的特点。游戏过程正是儿童的学习过程,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着以儿童主动学习为特征的各种类型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游戏活动中儿童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反之,学习也可以是游戏性的,即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将学习过程变成游戏过程。在游戏中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发展个性品质。
游戏学习从本质上说是儿童自主控制、有操作材料、能带来愉快情绪体验的活动。游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有规则、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环境中,利用游戏资源,创造性地处理复杂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技能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通过游戏达到学习的目的。在中小学特别是小学阶段,游戏学习是一种基本的、常见的学习方式,它对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强化学习效果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在语文课上,杨老师习惯用卡片来检查学生们对字词的掌握。她的游戏叫“排队组字”。杨老师把一个字或几个字的构字部件卡片打乱,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让他们到讲台前组成老师读出的生字,全体学生认读和评议。比如,“胡”可以分为“古”和“月”两个独体字,而“胳”可以分为“月”和“各”,当持有卡片“月”的同学上台时,就会有两个同学去与他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两个字形、字义都各不相同的字。杨老师还经常做“抢卡片”的游戏,她把许多卡片放在黑板槽里,指名2~3人站在黑板前,按老师读的字音,找出有关的卡片组成字,读后再组词或说一句话,谁抢得多谁就可以得到一面小红旗。这样的游戏常常让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热情高涨地去争夺常胜将军的位置,玩得不亦乐乎。[2]
二、游戏学习的特征
(一)游戏学习是伴随愉快体验的严肃表现
一般地讲,游戏性是对立于严肃性的,工作(包括正规的学习)就是严肃的,可不是闹着玩的,来不得半点游戏的意味。由此推演出游戏的愉悦性与工作的严肃性的对立,但许多游戏活动都是以一种严肃的态度来进行的,孩子们进行游戏时,至少一时完全抛开了“只是”之类的感觉困扰,带有一种专注,一种陷入痴迷的献身。如孩子们在进行棋牌类、球类等规则游戏时,其严肃的态度,不亚于工作;孩子们在进行角色扮演的装扮性游戏时,其认真的神情就好像是真的一样。由此可见,游戏是一种愉快的活动,并不排斥游戏也有类似于工作的严肃表现。如果工作和学习成为一种满足自我需要的自觉行动时,那种被迫承受的紧张和压力就会减轻,严肃转化为乐趣,也就具有了游戏的体验。这就是为什么有人会在学习中为自己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就确保儿童在游戏中为自己寻找一种不确定性,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不确定性,以体验到最高程度的愉快。可见,愉快和严肃对游戏来说是统一的,但愉快是主要的。所以,游戏学习是一种正向情绪体验的活动。
(二)游戏学习既重过程,又重结果
游戏无外部强加的目的,游戏的愉悦性正是源自于它不受外部强制目的的控制。比如,当一个孩子正在兴致勃勃地玩沙,我们去问他“为什么要玩沙”;当一个孩子正兴高采烈地滑滑梯时,我们问他“为什么要滑滑梯”,这实际上在问他为什么要玩,即游戏的目的是什么,而孩子的回答则是“好玩”、“有意思”、“开心”。这显然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这种回答清楚地告诉我们,对游戏者来说,游戏没有目的,或者说游戏的目的就是游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