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游戏是否属于一种完全盲目的活动?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问孩子:“你在干什么?”答:“我在搓(手段)汤团(目的)。”问:“搓汤团干什么?”答:“喂(手段)娃娃吃(目的)。”问:“你在用积木搭什么?”答:“搭(手段)一把枪(目的)。”显然,儿童的每一个具体的游戏行为都是有目的、有结果的,是一种手段——目的性行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会逐步根据意愿主动去寻找玩具材料,以达到游戏的目的。体现游戏目的性的是语言和思维,儿童运用语言提出游戏主题,运用语言计划游戏情节,运用语言表现自己的角色特征,用语言使游戏成为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游戏的目的性越鲜明,就意味着游戏越成熟。
游戏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但是它要使儿童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体,要使儿童参加游戏学习的活动成为他们的内在动机,就必须使儿童摆脱“完成目的”的包袱。这就要求教师将教育目的和内容能巧妙地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让儿童从活动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实现预定目标。
(三)游戏学习以其内在趣味性诱发儿童的内在动机
游戏学习既是自由的,又是受规则约束的,但是这种自由和约束在游戏中并不予盾。由于游戏规则是用以协调和裁判游戏行为的,它能使游戏得以顺利开展,从而满足儿童游戏的需要。所以游戏规则对游戏者来说,不具有外来的强迫性,是游戏者在理解的基础上自愿接受、自觉遵守的,因此它是一种内部的自我限制。如果没有规则和儿童对规则的这种特殊态度,就不会有游戏行为。由于思维和情感的积极参与,儿童能在假想的情境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得到愉快的体验和满足。比如,给孩子一支笔和一张纸,他可以用笔、用颜色在纸上涂画出各种只有他才能理解的符号,有意思地进行着纸上游戏。
由此可见,游戏根本上是一种自由的活动,这种自由体现为游戏是儿童自主的活动,包括自觉自愿地接受游戏规则的约束。游戏学习虽需教师的安排和引导,但其目的在于利用活动本身的趣味性作为内在动机来启动、维持和调节儿童的学习活动。运用游戏手段,学习可以转化成儿童自觉自愿的活动。激发儿童的内在动机,而不是活动的外在强制,这是游戏学习得以进行的重要机制。在游戏学习中,儿童能控制所处的环境和手中的材料,表现自己的能力和愿望,并从自由创作、选择和表现中获得愉快。这种愉快,根据陈鹤琴先生的分析,可体现在生理上的愉快感、认知上的愉快感、交往上的愉快感三个方面。
案例一
在阳光小学一年级教室里,小学生们正开心地笑着,跑着,原来老师正带领同学们做游戏呢。这是一堂数学课,游戏的名字叫“找朋友”。老师讲课花去一半的时间,剩下的时间用来巩固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张老师发给每个小学生一张卡片,上面的数字是不同的。
这时,由一个学生首先亮出自己的卡片:5+6
我的朋友在哪里?很快就会有一个小学生站起来:你的朋友在这里,8+3
紧接着又一个学生站起来:你的朋友在这里,4+7
短暂的停顿后,又有人站起来:我也是你的朋友,10+1
我是不是只有三个朋友呢?看到没人再站起来,最初站起来的学生发问。
张老师:同学们仔细看看自己手中的卡片,看好结果是不是5+6的朋友。
听到老师的话,有些同学受到了启发,原来要求的是结果。
我也是你的朋友,16-5
我也是你的朋友,20-9
……就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把5+6的朋友全部找出来为止。[3]
这个“找朋友”的游戏,不仅巩固了加法的知识技能,还加速了他们对于减法的练习。小学生们特别喜欢这样的游戏,游戏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让儿童享受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成为了学习、探索的主人,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游戏学习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认为,“知识在本原上既不是从客体发生的,也不是从主体发生的,而是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最初便是纠缠得不可分的——中发生的”。[4]皮亚杰把动作化和格式外化的过程称为双向建构。一方面主体把外界信息同化于主体已经形成的结构,形成某种广义的物理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主体顺化于物,在一定程度上使主体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在皮亚杰看来,纯外因的习得是不存在的,主体之所以获得知识,是由于主体的认知结构与客体结构的同型关系,主体结构被应用于客体的缘故。皮亚杰对于同化作用的估计并不是积极的,而建构主义的观点对于同化在认知结构活动过程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估计。
建构主义认为,同化过程是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认知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种相互作用,不仅使新的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获得意义,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增添新的内容,而且也使原有的经验发生改造和重组,从而引起原有认知结构的变化。所以,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儿童在游戏活动中一方面主动地去探索环境,并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理解环境中新信息的意义。另一方面,又不仅仅追随环境刺激,他们还主动作用于环境,改造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与重组,使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经验变得更为精确,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先前经验意义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使外部的、物质的东西向内部的、观念的东西转化,而且也使内部的、观念的东西外化为实际的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实现着主客观的双向建构。
[1]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9
[2]游戏学习法,http:zhidao。baidu。question397695254。html
[3]游戏学习法,http:zhidao。baidu。question397695254。html
[4]皮亚杰。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