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表现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与策略
一、表现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一)主题确定阶段
主题是表现性学习的核心,没有主题,表现性学习就失去了方向、目标,其表现的内容就会显得零散。表现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表现,是实施表现性学习之前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否则,表现性学习就会陷入混乱状态,难以达到预期的表现效果。选择表现性学习的主题是整个学习活动的开始,主题的确定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在确定主题之前,师生还需要明确表现性学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以问题来驱动学生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里的问题不是指一个或两个,而是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有一个是最核心或基本的问题,它可以贯穿一堂课、一个单元,问题围绕主题,问题强化主题。
(二)方案制订阶段
表现性学习的方案制订是学生实施表现性学习前的必要准备,它体现了表现性学习的预期性。周密完善、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将为学生顺利、有效开展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制订方案首先要对表现性任务进行分析,将任务这一信息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部语言,通过对任务的分析,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表现性任务,明白表现性任务的目的、产生的原因,预测在实现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为完成表现任务做准备。在分析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增加对表现性学习的兴趣,从一个任务的局外人而变为任务的分析者、参与者,从而能够主动地学习。一个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如下基本要素:主题、目标、对象、设计者与指导者、准备、时间、实施、评价与反思。
(三)先期准备阶段
先期准备的内容既包括物质上的材料,也包括各种非物质性准备,如表现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学生的心理准备等。先期的准备不仅仅只是教师单独准备,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来完成,表现性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一些必要的设备、设施、材料,应将表现性学习任务涉及的各种工具和资料事先搜集、准备齐全;确定表现性学习的每一个阶段恰当的组织形式,比如,是采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还是全班活动。在表现性学习的准备阶段,要整体考虑,既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也要求小组或全班共同参与,相互合作。
(四)具体实施阶段
表现性学习实施过程就是表现性学习主题的展开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真实的情境或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环境,综合运用各种展示手段,如幻灯、投影、音响、多媒体信息技术等,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且擅长的方式来表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身体,尝试将自己建构的表象外化、展现出来,可以是言语型的表现方式,也可以是非言语型的表现方式,甚至是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如发布、发表、宣传、扮演、描述、介绍、争论、艺术活动等。学生应力求最大限度地、准确地表现主题,让老师、同学清楚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在表现的过程中突破自己、实现自我,获得知识、技能,提升自己的情感、态度,并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生成的结果与内容。
(五)评价阶段
评价主要是指学生对自己、小组内部成员,以及其他小组成员在表现性学习活动中表现的评价,以及对该次表现性学习活动本身的评价,同时也包括教师对学生表现性学习的评价。评价可以发生在表现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是在表现性学习任务结束以后。表现性学习评价,既可以实现表现性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在表现性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获得清楚的认识。教师应最大限度地肯定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表现性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表现学习的方法等,如何做的?有什么收获?如何改进?等等。通过评价,巩固、强化问题解决学习的成果,促进知识技能及方法策略的迁移。
(六)总结与反思阶段
每一次表现性学习的实施,总会有其成功与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总结与反思是指对表现性学习进行全面、深入总结与反思,对成功之处,及时地总结,对呈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其得与失,进行提升,或提出在本次学习活动中出现的但未能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新的表现提出新的课题。评价不是学习的终止,而应成为表现性学习又一发展的开始,成为下一次表现性学习的起点。
案例一《自然灾害危害大》[1]
主题确定
自然灾害是人类赖以依存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它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学习一些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护、互救的方法,培养避险求生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尤其是对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来说非常必要。
方案制订
结合学生已有的学习资源,本课选取首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中也有灾难”的第二部分内容,以1976年的地震和1998年的洪水为主要案例,以本地区秋冬季几乎都会发生的沙尘暴以及常见的冰雹、雷电等自然灾害为补充。旨在通过不同自然灾害的事例分析,力求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感受到它们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及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同时渗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先期准备
1。教师准备:提前了解学生的一些经历,以及学生家长经历的自然灾难所带来的危害,做出教学课件。收集一些本地区及国家遭受自然灾害的各种资料。
2。学生准备:以小组的形式搜集发生在身边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的资料。并准备表演。
具体实施
1。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课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继而利用课件出示旱灾、地震、洪水等图片,并提问:这些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什么呢?
2。探究新知
(1)家乡的自然灾害
沙尘暴:教师叙述在2006年,北京遭遇的沙尘暴,随之播放图片,并提问:这样的天气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教师引导小结。
冰雹:教师出示被冰雹砸过的苹果。
雷击:教师介绍亲戚家雷电击毁电器的资料。
(2)洪水
教师播放1998年洪水的视频。询问:你觉得这场洪水给那里的人们带来了什么?学生谈感受,体会洪水的危害性。教师引导小结。
(3)地震
教师播放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教师出示唐山大地震伤亡数字,提问学生想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