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历史学科知识类型与学习方式
一、历史知识的分类
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由内容所反映的历史思维方法,即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历史学习和表述的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1]上述关于历史知识的说明,仅仅是举例,并未进行历史知识的分类,因为它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梅耶将知识分为语义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就历史学科而言,我们可以把历史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包括具体的历史知识、概念性的历史知识和规律性的历史知识;程序性知识包括历史思维方法与表达方法。知识类型影响学习方式的选择,由于每一类知识的特点不同,因此学习方式的选择也就不同。
(一)历史陈述性知识
历史陈述性知识指关于“是什么”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事实具体、如实的描述,它属于感性知识的层面,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主要是记忆。历史陈述性知识具有描述性、概括性,是历史知识学习的基础,主要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原理等知识。
1。历史事实
历史事实,即具体的历史知识,是指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通过特定历史人物活动所构成的具体历史事件。比如,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率众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这里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如,讲授“百日维新”这一历史知识,必须讲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其反对派的观点。时间从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维新派主张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谭嗣同、杨锐等六人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这里所讲的历史事实都应是确凿无疑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于所授历史知识的“量”与“面”要严加控制,不可随意增补。上述两例的基本概念,前者叫“金田起义”,后者叫“百日维新”。
2。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在掌握具体的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史实本质性的认识,既包括对发生各种历史问题原因的解释,也包括对同一类历史问题本质特征的概括。比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内容时,课程标准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因此在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时,帮助学生形成“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和法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认识,从而体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3。历史原理
历史原理,即规律性的历史知识,是通过具体历史知识体现出来的,是以基本史实为基础的。它揭示了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在认识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比如,“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基本概念,是由中国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在20世纪初进行一系列政治活动构成的,它的发生、发展、失败绝非偶然,而是由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决定的,既不可能不发生,也不可能不失败。这就是它的规律。而这以局部史实的规律,又是受中国历史全局性基本规律制约的。又如,在学习“辉煌灿烂的文学”时,通过分析“明清小说的发展”与“明清时期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形成“明清小说的蓬勃发展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的认识,从而揭示基本原理:“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状态的反映”等。
(二)历史程序性知识
历史程序性知识是指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这类知识对应的是学生的“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以历史概念和历史原理为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思维方法与表达方法。程序性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陈述性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会历史思维方法,形成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
1。历史思维方法知识
历史思维方法知识,主要包括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以及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和演绎等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比如,学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要求学生评价秦始皇,因此我们在评价时,首先要思考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如“阶级立场”、“价值取向”、“现实需要”、“学术素养”等)和影响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如“依据人物的主要活动或贡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是否利于民生的改善”等),然后结合这些因素和原则归纳总结出相关历史结论。
2。历史表述方法知识
历史表述方法知识,主要包括简明地表述历史梗概,形象地、有情感地表述历史情节,逻辑地、有论据地表述观点、清晰地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编写简要或复杂提纲的技能,以及编制历史图表的技能等。比如,通过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贸易图,阐述英国在工业革命后的历史地位如何。再如,通过学习“中国古代三省六部制”、“古代雅典政治制度”、“近代美国政治制度”,绘制相应的示意图,并阐述各种政治制度的特点。
不同类型的历史知识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具有不同作用,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而且有助于教师历史教学的设计和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选择。
二、历史知识学习方式运用
(一)历史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在传统的历史学习方式选择和运用过程中,对历史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分强调学生死记硬背,只做粗略、原则、机械的命题解释,目的只是给一个标准式的答案,严重忽视了学生对历史陈述性知识中符号和词语意义的获取,也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历史知识掌握的好坏,关键是看学生的记忆力和死记硬背的功夫是否过硬。合理的历史陈述性知识学习方式,应该建立在学生对历史知识理解基础上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并不反对建立在知识理解和认知结构形成基础上的知识记忆。列宁所说:“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2]
对于历史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有很多学习方式可供我们选择,如接受式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式学习等方式。
1。历史事实知识的学习
比如,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对于“五四”运动史实的掌握,可以采取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整理归纳。
一般重大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大体上由开端、情节发展、**、**下降和结束五个部分组成。其中以开端、**、结束最为重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五四”运动进行整理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开端——5月4日,天安门集会,东交民巷请愿,火烧赵家楼,痛打卖国贼。**(一)——6月5日,上海的“三罢”,即“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二)——6月10日,军阀政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的职务。结束——6月28日,拒绝签署《巴黎和约》,“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通过自主学习方式,可以看出学生对此内容的掌握更清晰、更深刻。
2。历史概念知识的学习
历史概念知识的学习可采用理解的、体验的学习方式。如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针对罗马法中“习惯法”“成文法”“公民法”“万民法”等概念,可以采取体验式学习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
学习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