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氢氧化铝的有关性质。
启发提问1:根据氢氧化铝的性质,如何从油条中得到含铝离子的溶液呢?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可以用盐酸溶解过滤。
演示1:把油条切碎,加入10毫升盐酸溶解并过滤。
演示2:向滤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溶液变化。
设疑:难道油条中不存在铝元素吗?请看录像!
投影:自录油条检验铝的录像(该录像中采用了5根油条200毫升盐酸浸泡5小时,然后加热浓缩至20毫升)。
提问:录像中所用到的实验操作和用量与我们的实验方案不同之处有哪些?这些实验步骤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使用了长时间浸泡、浓缩等实验方法。
3。实验探究二:油条中铝含量的探究
讲述:假如我已经得到了一根油条充分浸泡浓缩后的溶液2毫升,如何测出溶液中含铝的质量了呢?
师生共同制定实验方案:加碱、过滤、干燥、称重。
学生活动:在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在氯化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注意反应现象。
学生汇报:有白色沉淀生成,然后逐渐溶解。
讲述: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铝又溶解在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板书:AlaAlO2+2H2O
小结:看来我们设计的实验方案有问题,如何解决呢?
提问:根据化学方程式1摩尔铝离子的溶液中加入多少氢氧化钠刚好使铝转化为沉淀?
讲述:铝离子在沉淀阶段与氢氧化钠1∶3的比例,沉淀溶解阶段是1∶1的比例。也就是铝离子与氢氧化钠按1∶4刚好溶解,我们可以逐滴滴加,测算出氢氧化钠的体积即可。
板书:计算公式4aOH=CAlCl3VAlCl3
学生活动:在氯化铝中用滴定管逐滴加氢氧化钠至沉淀刚好溶解。
教师简单介绍滴定管的数据读取方法。
学生分组活动:向不同油条样品浓缩液中用碱式滴定管小心加0。01molL的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并记录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并把相关数据代入计算公式中进行计算,得出结论。
油条是一种常见的含铝元素的食品,铝元素的摄入关系到人体健康,油条中铝元素的鉴定肯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本节课以探究油条中是否含有铝元素以及铝元素含量的测定为主题展开教学。课堂以古诗引入后,让学生观察做油条的过程,学生很清楚油条是因为使用了明矾才可能含有铝元素的。这时候学生的疑问是:油条中究竟含有铝元素吗?一般油条铝元素含量有多大呢?要解决这两个的问题必然涉及铝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实验方法。学生正是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学习了铝化合物的性质,比通常以铝元素的两性为课堂线索展开教学学生参与度更高,课堂效果更好。
2。有关“为什么”的化学知识的教学
案例三化学平衡[2]
课前准备:播放德国动画短片《Balance》
导入:社会的平衡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最和谐的状态,但一旦有了外界的某些干扰,这种潜在的秩序就会紊乱。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来研究外界因素对平衡所产生的影响。总的原则是用实验说话,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从结论中寻找规律。
学生实验1:NO2球分别浸入热水和冰水中,观察现象,总结归纳。突出第三个NO2球的对照作用。
提问:如何判断玻璃球中到达平衡状态?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概括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