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押韵)
(5)反复回旋
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刻死了。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
她死时,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
(6)层层递进的意念拓展
详见朱自清的《春》。
2。节奏转换的基本方法
节奏转换包括快慢转换、抑扬转换、轻重转换等,几种方法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形成具体作品各具特色的节奏转换。节奏转换的基本方法有: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欲快先慢与欲慢先快;欲轻先重与欲重先轻。
细读以下几例,体会语速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1)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盏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2)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总的来说,真正好的朗读是忠于作品,创造性地表现作品,从而达到准确朴实的要求。
四、不同文体作品的朗读
同是文字作品,体裁的不同而使表达方式各异。因此,朗读要根据不同的作品体裁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
(一)诗歌的朗读
诗歌感情丰富、意境优美、语言精练、音韵和谐。朗读时要把“诗味”读出来需要把握以下两点。
1。深入体会,力求读出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抒情,主要通过创造意境来完成。把握诗歌的意境,主要是紧扣诗人的情思,借助联想与想象,在头脑中勾勒出诗中的意境图,努力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从而再现作者的情感。
2。把握节奏和音韵。朗读诗歌,把握节奏要合乎节拍,读好诗句中的语音停顿单位;读好诗中对称呼应的词句;读出诗歌的内在节奏。诗歌的节奏是诗人情感的体现。节奏在感情缠绵深沉时显得舒缓,在豪迈激昂时显得较快,感情愤懑或渲染气氛时急促。因此朗读诗歌要感受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和描写对象的变化,用合适的节奏朗读。
(二)论说文的朗读
论说文的朗读主要是读好议论文的要素部分,即论点,论据和论证。朗读论点时,态度要明朗,语气要肯定,重音要坚定;朗读论据时,语句要平实,要立足于以理服人。
(三)小说的朗读
小说的朗读,要研究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朗读时要善于用声音塑造和再现典型的人物形象,力求读出小说的“生活味儿”。要抓住核心,深化感情;抓住个性,塑造人物;抓住基调,变化节奏。具体要做到:抓住立意这一核心,再现小说的生活画面;抓住人物、情节、环境这些基本要素,完成小说生活画面的再现,特别是人物的个性塑造。最能够表现人物性格的是人物的语言,语言是人物的“间接形象”,人物的身份、性格、品质以及所处的环境和心态都会影响人物的语言表达。因而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关注人物语言。
(四)文言文的朗读
文言文的朗读,首先要扫除文字障碍,理解翻译原文,然后放慢速度,疏通词句,适当拉开词语间的语音距离,一般以2~4个音节一顿为宜,吐字要清晰,重要词语应读重些,语助词的音节适当拉长,显出音韵美。
(五)记叙文的朗读
记叙文的朗读类似于散文的朗读,首先,把握好叙事线索,读好记叙文的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其次,读好记叙和描写部分,读出作品的立意。
(六)儿童文学作品的朗读(童话、故事、儿歌、寓言等)
语速适当放慢,照顾听众的特点;停延、句调、重音适度夸张;语势起落悬殊,悬念感强;合理运用声音模拟、语势模拟等语言造型艺术,增强生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