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语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钻研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教学语言形式。
2。设计提问语的美学要求
适时适度明确具体
新奇有趣留有余地
循序渐进富于启发
3。提问的类型
(1)判断型。即“是什么”,要求学生对提问进行判断,着重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形成正确判断的能力。
(2)论证型。即“为什么”,培养学生科学分析、论证的能力。
(3)说明型。即“怎么样”,培养学生准确说明的能力。
(4)想象型。即“会怎样”,发挥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设计提问语的方法
(1)诱发法——设点诱发,激发求知欲望。
(2)发散法——多向设疑,培养扩散思维。
(3)递进法——由浅入深,引其步步推进。
(4)寻根法——环环相扣,形成思维密度。
【例1】一位物理老师讲阿基米德定律时问学生:“木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浮在水面上,铁块放在水里为什么总是下沉呢?”学生凭经验回答:“铁块重嘛。”这一回答显然是不对的,教师赶紧抓住话题加以延伸:“那么一斤重的铁块和一斤重的木块都放到水里,为什么铁块沉下去了,木块却浮上来了呢?钢铁巨轮重不重?可为什么能浮在大海上呢?”老师的问话让学生意识到错了,并自觉投入到探求正确答案的学习中去。
【例2】特级教师阎士贞在讲“有理数”的时候设计提问语:绝对值是6的数是不是比绝对值是4的数大?为什么?(这个问题非常富有思考价值,对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有理数极有好处。提问既要适度也要具有启发性才是好的提问。相反,如果仅仅提问“是不是?”“好不好?”这种没有启发性的问题,虽然听上去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实际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3】一位教师在教“圆”这个概念的时候,一开始就问学生:“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同学们觉得这个概念太简单,便争着回答:“圆形。”教师又问:“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难道不能做成其他形状呢?比方说:做成三角形,四边形等。”同学们一下子被逗乐了,纷纷回答:“不能!”“它们无法滚动!”老师又问:“那就做成这样的形状吧!(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椭圆)行吗?”同学们开始茫然,继而大笑起来:“这样一来,车子前进时就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老师再进一步发问:“为什么做成圆形就不会一忽儿高,一忽儿低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终于得出结论:因为圆形的车轮上的点到轴心的距离是相等的。至此,老师自然地引出圆的定义。
(四)组织语
1。组织概念
组织语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管理课堂教学秩序、集中学生注意力、创造适宜的教学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达到预定学习目标所使用的教学语言形式。
2。设计组织语的美学要求
尊重学生,以情拢心
以导为主,宽严并用
民主公平,收放适度
3。设计组织语的方法
(1)顺水推舟——用特定言语将突发事件顺势导入正确方向。
(2)旁敲侧击——对不良现象用语言侧面警醒。
(3)温言提醒——用明确的温情语言劝导学生。
(4)以趣矫枉——通过诙谐话语冲淡负面影响。
(5)疾言厉色——对某种不良现象旗帜鲜明地严厉痛斥。
【例1】一次体育课上,上课铃响时,老师正要下整队令,突然有个同学叫起来:“全体立正,向左看——齐!”全班同学顿时哄笑起来。这位老师心里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冷静地说:“这位同学喊口令喊得很标准,而且洪亮有力,请这位同学到队前来,代表老师整队喊口令。”原来准备挨批的学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开口喊了口令。并在随后的活动中表现得规规矩矩。(老师化拙为巧,将存心捣乱的学生顺势推上了正面表现的位置,让学生悄然纠错。)
【例2】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当分析到美女蛇时,一个男生举手发问:“老师,有美男蛇没有?”说完还得意地看看其他同学,引起哄堂大笑。对这种恶作剧,老师没有简单去“压”,而是因势利导:“这位同学天真好奇,爱听传说故事,问得有趣,但问的思路不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是美男蛇和美女蛇,照此下去,还可以问‘有没有丑女蛇和丑男蛇’。作者的思路是在美女和蛇的对比上。美女是迷人的外表,蛇是害人的本质。‘美女蛇’比喻披着画皮的坏人,在当时暗指自称‘正人君子’的现代评论派陈西滢之流,他们可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美男蛇。因此,‘美女蛇’‘美男蛇’都一样,都是害人的蛇,都是骗人的害人虫。这样从现象到本质去思考,才能理解美女蛇的寓意。”
(五)过渡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