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3]同上书,559页。
[104]同上书,559页。
[105]同上书,560页。
[106]关于这点,参见马克思:《致库格曼的书信集》。它和与恩格斯的来往书信一样,不仅是马克思批判卡巴尼斯与托拉西之流的唯物主义的感觉论生理学家——意识形态概念来自他们——的书,也是一部马克思理所当然地批判F。A。朗格的唯物主义史的书,它证明马克思精晓19世纪50年代的唯物主义的争论。
[107]关于这点,参见《自然科学与革命》中费尔巴哈对摩莱肖特的《食品论》(1850)的评论,收入卡尔·古利耶的《从来往书信、遗稿和哲学性质的发展看费尔巴哈》第2卷,81页,1874。
[108]参见雅柯夫·摩莱肖特:《生命的循环》,27—28页,美因兹,1857。F。A。朗格发现了这种思考过程,把摩莱肖特的观点叫作“自然哲学的变种”。见《唯物主义史》第2卷,97页,依塞隆,1875。
[109]摩莱肖特:《生命的循环》,40—41页。
[110]同上书,42页。
[111]摩莱肖特:《生命的循环》,86页。
[112]同上书,394页。
[113]关于这点,将在别的关系上重复论及。无论是马克思(例如在《资本论》第1卷,552—553页),亦无论是不能不接受其观点影响的化学家李比希在其《化学书简》,622—623页,海德堡,1851,都把自然的物质变换与国家作了比较。
[115]同上书,56页注(13)。
[116]谢林:《关于自然哲学的概念》,520页。
[117]同上书,518页。
[1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19]谢林:《关于自然哲学的概念》,519页。
[1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5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1]同上书,552页。
[122]关于这点,参见布洛赫:《希望的原理》第2卷,239页。
[1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6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4]同上书,561页。
[125]同上书,88页。
[126]同上书,555页。
[127]同上书,533页。
[1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5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9]同上书,204页。
[130]例如,马克思把机械的劳动资料叫作“生产的骨骼系统”,把起着劳动对象的容器作用的劳动资料叫作“生产的脉管系统”,参见上书,第1卷,204页。
[131]赫尔曼·迪尔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残篇集》第1卷,柏林,1922,第四版,残篇(90)。
[1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3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135]同上书,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