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2]同上书,40页。
[23]引自帕劳尔:《卡尔·马克思与世界文学》,291页。
[24]关于这个文本的符号学论述参见杰弗利·梅赫曼:《革命和重复》,伯克利,1977。也参见让·弗兰西斯·莱欧拉德对“马克思主义崇高”(收入利莎·阿皮格兰西编《后现代主义:ICA资料集(4)》)的评论:“在马克思那里崇高是什么?正是他称之为劳动力的东西……这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在形而上的领域这是一个没有确立的概念。它是没有出现但支持存在的概念……整个剥削理论都建立在崇高观念之上。”(11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1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参见瓦尔特·本雅明:《论历史哲学》,收入汉娜·阿伦特编:《启迪》,伦敦,1973。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1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9]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6页,伦敦,1973。
[30]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780—1950》,320页,哈摩德沃斯,1985。
[31]本雅明:《启迪》,266页。
[32]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105页,牛津,1978。
[33]G。A。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129页,牛津,1978。
[34]同上书,131页。
[35]同上书,131页。
[36]引自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25页。对于资本主义压迫的发展以及同时革命的优秀论述请参阅马歇尔·伯尔曼:《溶化》,第2部分,纽约,1982。
[37]科恩:《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147页。
[38]J。埃尔斯特:《追索马克思的意义》,304页,剑桥,1985。
[39]J。埃尔斯特:《追索马克思的意义》,246页注。公认埃尔斯特在这里是论述劳动过程,而不是适当的生产力,但这观点也许更适合一般性。
[40]安德鲁·列文和埃里克·奥利·赖特:《理性和阶级斗争》,载《新左派评论》,第123期,66页,1980年9—10月。
[4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伦理问题,参见E。坎曼卡的《马克思主义与伦理学》,伦敦,1969;凯特·索帕的《论人类需要》,布赖顿,1981,丹尼斯·滕勒的《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牛津,1983;雨果·梅涅尔的《弗洛伊德、马克思与伦理》,伦敦,1981;G。布兰克特的《马克思的自由伦理学》,伦敦,1983;斯泰文·卢卡斯的《马克思主义、道德与公正》(收入G。H。R。帕金森编的《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剑桥,1988;斯泰文·卢卡斯的《马克思主义与道德》,牛津,1985;B。奥尔曼的《异化》,剑桥,1971,第1部分第4章;M。科恩、T。耐格尔和T。斯坎伦编的《马克思主义,公正与历史》,普林斯顿,1980)以及诺曼·格拉斯的《论马克思与公正》(见《新左派评论》第150期,1985年3—4月)。关于人类能力的实现是马克思著作中的有趣问题,然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下面段落中又被删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论述引自阿格耐斯·海勒《马克思的需要理论》,43页,伦敦,1974);
[42]关于自我实现概念的简单批评参见琼·艾尔斯特的《卡尔·马克思研究导论》,剑桥,1986,第3章。关于马克思的“生产论”观点的更充分、详细的论述参见凯特·索帕的《论人类需要》,特别是第8章和第9章。
[43]参见哈贝马斯的《知识与人类利益》第3章,以及《交往行为理论》第1卷,第4章,波士顿,1984。关于“主体哲学”的精彩批评参见S。本赫马斯的《批判、形式和乌托邦》,第4章,纽约,1986。
[44]哈贝马斯:《知识和人类利益》,44页。
[45]莱斯克·科拉柯斯奇:《马克思主义的主流》第11卷,271页,《崩溃》,牛津,1978。
[46]同上书,270页。
[47]参见丹尼斯·滕勒:《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第1部分,牛津,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