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这样,在这些作者的最后分析中,丈夫这个称谓就由下列公式来取代:
C2a2d0SU1a8E90
现在我们可以得到两部用更精致的逻辑手段、并且在方法和结论两个方面都提供更大趣味的著作。见F。G。劳恩斯伯里:《鲍尼人亲属习俗的语义学的分析》,《语言》第32卷,第1号,1956;及W。H。古德纳夫:《亲属关系的成分分析》,同上。
[18]A。L。克罗伯:《类别式亲属关系制度》,《皇家人类学院杂志》第39卷,1909。
[19]我们必须把瓦尔纳的那部杰出作品排除在外,即《澳大利亚摩恩金类型的亲属制度之形态和功能》,《美国人类学家》第32卷至33卷(1930—1931),其中,他对态度系统的分析虽然在基本观点方面尚有可议之处,但却开辟了亲属关系问题研究的新阶段。
[20]A。R。拉德克利夫布朗:《加利福尼亚地区的亲属称谓》,《美国人类学家》第37卷,1935;《亲属制度研究》,《皇家人类学院杂志》第71卷,1941。
[21]M。E。奥普勒:《关于阿巴希人亲属称谓与社会等级的关系的材料》,《美国人类学家》第39卷,1937;A。M。哈尔佩恩:《于玛人的亲属称谓》,《美国人类学家》第44卷,1942。
[22]D。F。汤姆森:《北昆士兰州的玩笑关系和**诲套话》,《美国人类学家》第37卷,1935。
[23]A。R。拉德克利夫布朗:《亲属制度研究》,出处见前,8页,在我们看来,这一最近的论述比起1935年的说法,即所谓态度表现出“与称谓分类的相当高的程度的联系”,更令人满意些(《美国人类学家》第37卷,53页,1935)。
[24]希德尼·哈特兰:《母系亲属及其优先地位的问题》,《美国人类学学会论文集》第4号,1917。
[25]里弗斯:《印度的表亲婚姻》,《皇家亚洲学会杂志》,1907。
[26]同上书,624页。
[27]R。H。罗维:《母系结丛》,《加利福尼亚大学美洲考古学和民族学报导》第16卷,第2号,1919。
[28]罗曼·雅各布森:《儿童语言、失语症及一般语音规律》,乌普萨拉,1941。
[29]A。R。拉德克利夫布朗:《南非的母舅》,《南非科学杂志》第21卷,1924。
[30]就如在新几内亚的蒙都高莫人中那样,尽管世系有父系和母系的不同,但舅舅和外甥的关系总是亲密的。见玛格丽特·米德:《三个原始社会中的性和性情》,176—185页,纽约,1935。
[32]F。E。威廉斯:《集团感情和原始公正》,《美国人类学家》第43卷,第4号,第1部,523页,1941。
[33]F。E。威廉斯:《巴布亚库图布湖的土著》,《大洋洲》第11卷(1940—1941),266页。
[34]同上书,268页。
[35]F。E。威廉斯:《巴布亚库图布湖的土著》,280页,又见《大洋洲》第12卷(1941—1942)。
[36]道格拉斯·L·奥立弗:《一个所罗门岛社会:布干维尔岛休埃人中的亲属关系和首领》,255页,马萨诸塞,坎布里奇,1955。
[37]同上书,251页。
[38]同上书,257页。
[39]同上书,168—169页。
[40]R。F。福琼:《多布人的巫师》,45页,纽约,1932。
[41]同上书,8、10、62—64页。
[42]G。E。霍华德:《婚姻制度史》第3卷,芝加哥,1904。
[43]残存在12世纪至15世纪手抄本中的“武功歌”,被认为是上溯到查理大帝时代的更早的版本的改编。这些英雄的、常带有传奇功绩的诗篇也构成了那个时代家庭生活资料的来源。——译注
[44]姻兄弟:指姐夫、妹夫、内兄、内弟、大伯、小叔等。——译注
[45]我们在里弗斯那里批评过的原子主义是与古代哲学有关而与现代物理学中发展起来的原子的结构概念毫无关系的,对这一点无疑是无须强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