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0—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6]参见[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89、10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8]参见[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7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1]同上书,189—190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0—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4]参见[法]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188—189、20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45]这里的“反映”大致相当于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之含义。
[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8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8]同上书,242页。
[49]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47—148、194—195、1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0]同上书,43、120—122、214页。
[5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09—2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2]同上书,212页。
[5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4]同上书,209—218页。关于伊壁鸠鲁的“排斥”,马克思说:“在排斥里,原子的概念便实现了,按照这个概念,它是抽象的形式,但反过来说也一样,按照这个概念,原子就是抽象的物质……因此在原子的排斥中,表现在直线下坠中的原子的物质性和表现在偏斜中的原子的形式规定,都综合地结合起来了。”(216—217页)
[55]关于这一点,可参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有关部分,特别是“主奴意识”部分。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7]同上书,214页。
[58]同上书,213页。
[59]此处的“实证哲学”一词不是通常的含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59—2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1]可参见马克思的讽刺诗:《数学家的智慧》、《医生的形而上学》、《医生的人类学》、《医生的伦理学》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594—5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42、243、2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3]同上书,217页。
[6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20、228—2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5]同上书,49页。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7]关于伊壁鸠鲁的这些“神”——“希腊艺术塑造的众神”,马克思有一个专门的讨论。(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2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0]同上书,144—145页。马克思是在谈到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关系时说这番话的。“否定的辩证法的神话”之另一面是“爱”,是“不因肉体的物质的分离而告破灭的内在灵魂”;但是就伊壁鸠鲁而言,他的原则所发挥的不是“爱”的那一面,而是“死”的这一面。
[71]同上书,241页。
[7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38、143、112、242—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73]同上书,1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