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1]同上书,307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4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0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3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0]同上书,79页。
[71]关于这一点,还可参见马克思关于自然物通过劳动而为社会—历史所中介的说法:“每一种有用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发现这些不同的方面,从而发现物的多种使用方式,是历史的事情。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会尺度,也是这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7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3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6][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在另一处,黑格尔写道:“近代哲学并不是淳朴的,也就是说,它意识到了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必须通过思维去克服这一对立,这就意味着把握住统一。”(《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7页)
[7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8]《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哲学译丛》,2001(3)。
[79]参见《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哲学译丛》,2001(3)。由此海氏乃把认识了解为“此在的植根于在世的一种样式”,或“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参见[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78、7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8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1]同上书,73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页注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3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6]参见[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8]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9]参见[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22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90]参见[法]阿尔都塞:《黑格尔的幽灵》,360页,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1]参见[德]海德格尔:《林中路》,208—209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92]同上书,191页。
[93]参见《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778—78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