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区别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那种单纯的“理论家”或“哲学家”,他们应当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
[28][德]施蒂纳:《唯一者及其所有物》,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6页注1,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6页注1,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3][德]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11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8]同上书,55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0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并参见523页。
[41]《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哲学译丛》,2001(3)。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26—5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20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6]同上书,208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8]海德格尔说:“此—在这一表达中的‘存在’的意思就是生—存之出—离性(dieEk-statikderEk-sistenz)。”参见《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哲学译丛》,2001(3)。
[49]《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哲学译丛》,2001(3)。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67—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3]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5]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7—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关于这一点,还可参见240页恩格斯对费尔巴哈返回到抽象王国的评论。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8]同上书,77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