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渐息之际,巴黎方面传来消息:全球教育创新峰会组委会正式确认,将采纳小满的提议,邀请来自肯尼亚、孟加拉、秘鲁、乌克兰和老挝的五位残障青年共同登台。其中一位,竟是当年“纸鸟计划”最早参与者之一??如今已成为当地手语推广使者的聋哑女孩阿米娜。
小满收到她的视频信:女孩坐在非洲草原的夕阳下,用手语说:“姐姐,我现在教一百多个孩子折纸鸟。他们说,飞起来的时候,像听见了风的声音。”
小满笑着流泪,回信只写了一句:**那是因为,你们的心,本来就会唱歌。**
七月流火,暑气渐盛。“共生园”迎来一年一度的“静默日”活动??全天关闭所有语音广播,师生皆用手语、文字或绘画交流。这一天,连鸟鸣都仿佛被放轻了。
傍晚,小满独自坐在湖边长椅上,手中握着一封信。信是李哲写的,他已经完成社区服务,即将前往西部一所特殊学校任教。信中说:
>“我曾以为心理学是为了‘矫正’异常,现在才明白,真正的疗愈,是让每个灵魂都被视为完整。
>我会在那里建一个新的‘暗夜书信’信箱,箱体刻上你写过的那句话:
>‘愿每一个沉默的孩子,都被世界温柔以待。’”
小满将信折成一只纸鸟,轻轻放入湖中。纸鸟随波荡漾,渐渐漂向远方。
沈知远走来,坐下,握住她的手:“累了吗?”
她摇头,靠在他肩上,写下:**我只是在想,十年后,这些孩子会长成什么样的大人。**
“一定很像你。”他低声说,“温柔,坚韧,敢于打破沉默。”
她笑了笑,忽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张照片??是瑞士演讲那天的抓拍。年轻的她站在聚光灯下,一只手扶着讲台,另一只手扬起,正打出“听见”的手语。台下无数人举起手机,屏幕如星海闪烁。
她在照片背面写道:**那一天,我不再害怕安静。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声音,从不在喉咙里诞生。**
夏末,山果迎来了十岁生日。她许愿时闭着眼睛,大声说:“我希望以后能当一名老师,专门教不会说话的孩子怎么表达自己。”
众人鼓掌欢呼。小满把她抱起来,亲了亲她的额头。
当晚,小满做了个梦。梦里她回到童年,站在老家院子中央,父亲背对她,准备上车离开。年幼的她追上去,拼命喊他的名字,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就在她绝望时,身后忽然响起无数脚步声。回头一看,成百上千个孩子从四面八方跑来,有的打着响板,有的敲着鼓,有的用手语大声呼喊。他们的声音汇成洪流,穿透寂静,直冲云霄。
父亲终于停下,缓缓转身。
梦醒时,窗外月光如水。小满坐起身,打开电脑,开始撰写巴黎峰会的演讲稿。
她写下的第一句话是:
**“我们常以为,残缺的是身体。可真正缺失的,往往是世界的耳朵。”**
第二天清晨,她将稿件打印出来,交给沈知远审阅。他看完,沉默许久,才说:“这篇演讲,会改变很多人。”
她摇摇头,比出手语:**不是我改变他们。是我终于能让那些一直存在却从未被听见的声音,被世界听见。**
九月开学季,“多感知艺术模块”正式进入全国中小学课堂。第一堂课,云南山区的一所小学里,孩子们围坐在震动地板上,老师播放了一段贝多芬《欢乐颂》的改编版??低频震动模拟鼓点,彩色灯光随旋律跳动,黑板同步投影手语讲解。
一个听障男孩第一次“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激动得跳了起来,指着胸口说:“老师,我的心在跳舞!”
同一时刻,北京“共生园”的教室里,山果作为特邀小讲师,教一群新同学折纸鸟。她认真地说:“每只纸鸟都藏着一句话,只要你愿意听,它就会飞进你心里。”
小满站在门口,静静看着,眼中有星光闪动。
沈知远走来,轻声问:“明年巴黎,紧张吗?”
她摇头,微笑写下:**这一次,我不是一个人走上舞台。
我带着所有未曾发声的故事,一起飞翔。**
窗外,秋风起,银杏叶开始泛黄。
风掠过树梢,卷起一片金黄,像无数只纸鸟腾空而起,飞向未知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