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大山也想,爹不在,遇到啥事儿都没个能商量的人,全村都指望他,他感觉肩头担子好重,怪沉的。
“睡吧,明儿歇一日,后日一早咱就去寻爹和小妹。”赵二田把空篮子递给婆娘,枕臂侧躺,不过几个呼吸间就打起了呼噜。
太阳当空照,就算躲在林子里,还是热的人汗水直淌。
排队打水的人换了一波,熬了一夜的守水娃回去睡觉,有兄弟姊妹的轮换,人丁单薄的则由爹娘去占位置。大家伙也不担心家当啥的,有村里汉子们盯着,外人不敢靠近,只要自己人手脚干净,半粒米都丢不了。
赵大山安排了人守板车,还有守夜巡逻,甭管像不像那么回事儿,这一路大家伙都习惯了,轮到自己就撩袖子顶上,半点怨言没有,一个个都很自觉。
林子那头的人似乎被特意叮嘱过,连小娃子找柴火都没往他们这个方向来,估计是怕他们滋事,免得丢了东西啥的说不清楚。
所有人不想惹上麻烦。
故而,无论是排队打水,还是各占地盘,几方人相安无事。
这一日,林子里鼾声四起,地上躺满了打着赤膊的年轻汉子和稍稍解了衣裳领口的妇人,众人呼呼大睡,就算胳膊腿被蚊子叮咬出密密麻麻的大鼓包都没醒来。
造饭打水的变成了家里的姑娘小子,爹娘没在身旁瞅着,他们反倒像一座座突然拔高的小山,能扛事儿了。
赶路时,爷奶爹娘要推板车担箩筐驮家当,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他们身上,虽然她们也要背锅拎碗,但比爹娘他们轻省许多,爹娘心疼他们,他们也心疼爹娘,眼下她们撑着精神把路上要吃的干粮拾掇明白,夜里睡上几个时辰,明儿全家就都有力气赶路了。
如今连偏心的爷奶都不会张嘴让孙子睡觉,孙女干活儿,这话谁都说不出口,说出口都要遭人翻白眼。
就连三岁小娃都得去排队打水,好歹是个人,能占位。
大家各有各的忙活,满林子找不出一个闲人。
傍晚,太阳斜斜落山,能把地面烤出火苗子来的温度稍微降了那么两分,林子里倏地飘出阵阵炊烟。
一口大锅架在正中央,里面热水沸腾,王氏拿出一包解暑药,连药带渣一股脑全倒了进去。
药味儿很快飘散开,不难闻,但也不好闻。煮了一会儿,锅中的水渐渐变了色,药味儿开始往鼻子里钻。
掌管火候的周婆子在一群人的注视下用勺子搅了搅锅,热气蒸腾扑在脸上仿佛身处蒸笼。
大人小娃百十号人眼巴巴围着锅,一个个捧碗拿盆,都等着分解暑汤水。
“排队排队,都排好队不要挤,一家一盆,都不要争抢,这锅分完还能继续煮。”赵二田接过周婆子递来的勺子,先给自家
舀了一大盆,一包药能熬煮好几回,如今缺啥都不缺柴火,只要水够,能一直熬到药渣不出药味儿。
这解暑药是他们在平安医馆买的,在家里熬过一次,喝起来不苦,反而甜滋滋的,解暑效果相当不错,像这么热的天灌上几大口,脑袋都不晕乎了,被太阳晒的眼睛也不转圈想昏倒。
当时买了不少,娘只带了两包在身上,剩下的全让小宝放在了木屋里。
“嘶,好烫”
“二田,要不再晾晾?也忒烫嘴了!”
“烫嘴你不知道凉了再喝?这么多人呢,这锅指定不够,还得继续熬!”
“哎哟你个婆娘扯呼啥,仔细点手上,可莫把汤水撒我身上了!这会儿可经不起烫”
“大萝卜,让你娘来端,你个小娃子小心烫着你!”
人群吵吵闹闹,大人小孩的脸蛋子都晒得通红掉皮,打好汤水的一边嚷嚷烫,一边喜笑颜开招呼自己娃子赶紧过来喝,这可是上好的解暑药,可比后山扯把的草药金贵不知哪里去。
还得是王婶儿,和他们的大根爷一样,心里头都惦记着他们,连这么好的东西都舍得拿出来。
晚霞村一众村民感动够呛,连连抹着脸上的汗水,心热乎得很。
大萝卜拦着不让人叫他娘,他捧着二田叔舀给他的大半盆解暑汤水,招呼乖乖等在一旁的小萝卜,捧着盆小心翼翼往自家所在的位置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