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死。
她的意识早已融入共感场域,成为维系整个网络稳定的“锚点”。但她被困住了,被某种更高维度的存在封印在频率夹层之中,无法主动回归现实。
除非有人带着完整的“共鸣印记”进入“回声裂隙”,并完成一次跨越时空的应答。
林知遥知道,那个人只能是他。
因为他不仅是林家血脉的继承者,更是第一个在未接触粉笔前就自发绘制叶痕图腾的孩子。他的大脑神经结构异于常人,能在深度冥想状态下同步接收三百种以上的情感信号流。
但这还不够。
他还需要一把钥匙。
而这把钥匙,就在眼前。
“外婆,”他轻声问,“父亲留下的那本日记,还在吗?”
老人沉默片刻,转身挪进里屋,从床底拖出一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后,里面是一本皮质笔记本,边角磨损严重,封面上用钢笔写着三个字:
**《心频》**
林知遥接过日记,指尖刚触到封面,一股暖流便顺着手臂直冲脑门。刹那间,无数画面闪现:父亲站在风城遗址主树之下仰望星空;母亲抱着年幼的自己低声哼唱那首只有三人知晓的小调;还有一页泛黄的手稿,上面画着一个奇特装置??外形像耳机,内部镶嵌着微小水晶颗粒,标注为“共感增幅器原型机”。
“这是……”他瞳孔微缩。
“你爸临走前做的。”外婆低声说,“他说,普通人听不到‘它们’的声音,是因为频率不对。这东西能让人直接接入地球的情绪脉动。但他只做完一半,就被带走了。”
“被谁?”
“不知道。那天夜里突然来了一队穿黑衣的人,开着没有标志的车。他们说他是危险分子,必须带走。你妈追出去喊他的名字,结果第二天就失语了,再也没说过一句话。”
林知遥闭上眼。
原来如此。
难怪母亲会在他十岁那年突然变得沉默,难怪家里总有一股压抑的气息,难怪他会从小就能听见“别人听不见的东西”。
这不是天赋。
这是遗传,也是诅咒。
他翻开日记第一页,父亲的字迹工整而冷静:
>“共感能力并非偶然,而是进化预留的接口。我们不是第一批使用者,也不会是最后一届测试者。真正的敌人不是战争、饥荒或疾病,而是‘遗忘’本身??当人类不再相信彼此存在时,共感就会枯竭。”
>
>“我已经看到未来的崩塌:情感数据被资本垄断,共感塔沦为监控工具,孩子们被迫画出标准化的‘幸福模板’。如果那一天到来,请毁掉一切。”
>
>“记住,阿遥:真正的连接,始于拒绝被定义。”
林知遥呼吸一滞。
这些话,像是预言。
如今,联合国主导的“心跳计划”正逐步将共感芯片植入新生儿体内,表面说是防止情感隔离,实则已建立起全球情绪数据库。某些国家甚至开始利用共感反馈调节民众心理状态,制造“可控的幸福感”。
更可怕的是,“共感艺术”正在异化。
学校里的孩子不再自由绘画,而是按照教材规定的图案临摹:“爱心家园”“和平鸽”“微笑地球”。任何偏离标准的作品都会被AI识别为“潜在不稳定因素”,上报至地方共感管理局。
粉笔,正在变成枷锁。
而那些不愿顺从的孩子,则被称为“静默者”??他们要么被强制进行神经矫正治疗,要么失踪。
林知遥想起那个在礁石上画“NO”的男孩,以及后来出现在夏威夷森林中的水晶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