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的吴王府内,苏宁正在接待一位特殊的客人曹国公李景隆。
“殿下,”李景隆苦笑道,“不日我就要回定远老家了。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殿下。”
苏宁亲自为李景隆斟茶:“曹国公何必说得如此伤感。定远离南京不远,国公随时可以回来做客。”
李景隆摇头叹道:“殿下是明白人,应该知道我们这一走,就再难回朝堂了。”
苏宁沉默片刻,突然道:“国公回乡之后,有何打算?”
“打算?”李景隆自嘲地笑了笑,“养养老,种种地,还能有什么打算?”
“我倒是有一个建议。“苏宁取出一份文书,“明通商行从海外得到了一些高产作物,分别是番薯、马铃薯和玉米,曹国公可以在自己的封地进行种植。”
李景隆先是一愣,随即明白了苏宁的用意,这是给他一个体面的出路。
“殿下。。。。。。”李景隆声音有些哽咽,“殿下如此厚待,臣。。。。。。”
“国公不必多礼。”苏宁扶住要行礼的李景隆,“诸位老将军为国征战半生,如今功成身退,理应受到优待。”
消息很快传开,几位即将还乡的公侯纷纷前来拜访苏宁。
很快,大明钱庄在各地的分号都有了这些老将的位置。
六月十五,朱元璋在宫中设宴,为还乡的公侯饯行。
宴席上,老皇帝罕见地流露出真情:
“诸位老兄弟,”朱元璋举杯道,“当年我们一同起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开创了大明江山。如今天下太平,你们回乡安享晚年,朕。。。。。。祝你们安康!”
徐辉祖等人热泪盈眶,齐齐跪地:“臣等叩谢陛下隆恩!”
宴席结束后,朱元璋单独留下苏宁。
“允?,你安排老将军们在大明钱庄任职,这个主意很好。”朱元璋难得地称赞,“既给了他们体面,又不会让他们干预朝政。”
苏宁谦逊道:“孙儿只是尽一份心意。”
“不过,”朱元璋话锋一转,“你要记住,恩威并施,才是御下之道。接下来,朕要让你见识真正的“威’。
次日朝会,朱元璋颁布了《铁册军管理条例》,明确规定铁册军的编制、职责和限制。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是:“铁册军百户需由兵部任命,每年轮换。”
这道旨意,彻底杜绝了公侯们借铁册军培养私人武装的可能。
退朝时,蓝玉走到苏宁身边,低声道:“殿下,皇上这一手。。。。。。真是高明啊!”
苏宁淡淡一笑:“凉国公多虑了。皇爷爷这是为了保护各位老将军,免得他们被小人非议。”
蓝玉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告辞离去。
看着蓝玉远去的背影,苏宁知道,这场权力交接还远未结束。
老将们的退场,只是为新一代的崛起腾出了空间。
而他自己,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
回到吴王府,苏宁立即召来马和:“传令各地钱庄,对还乡的公侯要格外优待,但也要密切注意他们的动向。”
“殿下是担心。。。。。。”
“我不是担心他们,”苏宁目光深远,“我是要确保这场权力过渡,能够平稳完成。”
洪武二十三年的这个夏天,大明的权力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老将功成身退,新秀蓄势待发。
而在这场悄无声息的变革中,年轻的吴王正在一步步走向权力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