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6日-5月10日)
战前全局调度(苏然视角)
1951年5月6日清晨,曼谷北郊的临时指挥部里,地图铺满了整面墙,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红蓝箭头。苏然站在地图前,指尖划过巴蜀府、叻丕府、素叻他尼府的区域,声音沉稳有力:“西路集群的核心是掐断英军的喉咙——巴蜀湾港口。”他顿了顿,看向身边的参谋,“第65师和111师负责正面封锁,调5艘改装鱼雷艇配属过去,务必在5月8日前让任何船只都进不了巴蜀港。另外,让工程营在沿岸多修几处伪装炮位,真炮假炮混着放,迷惑他们的侦察机。”
“中路集群这边,”苏然的手指移向叻丕府的水网地带,“叻丕府的23座水闸是关键,控制了水闸就等于掐住了当地泰军的命脉。告诉中路指挥官,每占一座水闸,立刻派一个排守着,派专人学怎么操作,别到时候想放水都不会。遇到躲在村镇里的残军,先喊话劝降,真顽抗的再动手,别误伤平民。”
他转向东路的方向,眉头微蹙:“素叻他尼府的橡胶园不好打,树密、路窄,容易遭伏击。让东路多带些工兵铲,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每推进一公里就插个信号旗,方便后续部队跟进。防空炮连那边,让咱们的高射炮营提前部署,别让英军的飞机占了便宜。”
最后,苏然看向通讯兵:“给各集群发报,强调一点——平民手里的粮食要保护,谁敢抢老百姓的东西,军法处置。泰军里不少是强征的农民,只要放下武器,一律放回家,愿意帮忙带路的,管饭。”
5月6日:西路集群封锁巴蜀湾,英军运输船队遭伏击
天还没亮,巴蜀湾沿岸就忙活起来。第65师的士兵们扛着75山炮,在沙滩后挖掩体,用棕榈叶和树枝盖在炮身上伪装,远处看就像一堆堆普通的灌木丛。第111师的10艘鱼雷艇则在湾外的海面上游弋,艇身涂着和海水相近的蓝灰色,士兵们趴在甲板上,紧盯着远处的海平面。
清晨5时,英军的3艘运输船“伦敦号”“约克号”“爱丁堡号”终于出现在视野里,后面还跟着2艘护航炮艇,慢悠悠地往港口靠。“伦敦号”的甲板上堆满了木箱,隐约能看到“弹药”的字样;“约克号”的烟囱冒着黑烟,船身吃水很深,看样子装了不少物资。
“等他们再靠近点,”第65师师长举着望远镜,低声下令,“让炮艇先别动手,等咱们的炮响了再说。”
当运输船进入射程,师长猛地挥手:“打!”
沿岸的山炮瞬间开火,第一发炮弹就落在“伦敦号”的甲板上,堆积的弹药箱瞬间炸开,火光冲天,浓烟滚滚。“伦敦号”一下子就歪了身子,开始往下沉。
“约克号”上的英军反应不慢,立刻掉转船头想跑,护航的炮艇也开始还击,炮弹落在沙滩上,溅起一片片泥沙。第111师的鱼雷艇见状,立刻从两侧包抄过去,艇长们嘶吼着:“加足马力!撞过去!”
一艘鱼雷艇瞅准“约克号”的船尾,发射了两枚鱼雷。“轰隆”一声巨响,“约克号”的尾部被炸出个大洞,海水疯狂往里灌。艇上的英军慌了神,有的往救生艇上跳,有的举着枪朝鱼雷艇射击,但混乱中根本打不准。
就在这时,4架英军“海火”舰载战斗机从云层里钻了出来,首扑沿岸的炮兵阵地。“高射机枪准备!”第65师的士兵们早有准备,十几挺高射机枪同时开火,在天空织出一张火力网。一架战斗机躲闪不及,机翼被打穿,冒着黑烟栽进海里,其余3架吓得赶紧拉高,胡乱投了几颗炸弹就往回飞。
傍晚,西路集群指挥官张海峰向苏然汇报:“苏长官,‘伦敦号’和‘约克号’沉了,‘爱丁堡号’被我们俘虏了,上面有不少罐头和药品。就是巴蜀府市区的英军还在顽抗,他们把平民赶到港口区,我们不好开炮。”
苏然在电台里回道:“让第115师从西侧的山路绕过去,攻占华欣镇,断他们后路。再让宣传队用喇叭喊,告诉平民我们有粮食,只要往北边跑,到了咱们的地界就管饭。等平民跑差不多了,再收拾那些英军。”
5月7日:中路集群清剿叻丕府,稻田水闸成关键争夺点
中路集群(第26-60师)
叻丕府的水网像一张大蜘蛛网,23座水闸就像网上的结,控制着整片稻田的水流。师的士兵们踩着没过小腿的稻田水,向达瑙巴县的主水闸摸去。水闸控制室在一座高台上,泰军在上面架了两挺重机枪,子弹“嗖嗖”地从士兵们头顶飞过。
“喷火手跟上!”第40师团长喊道。两名背着火焰喷射器的士兵匍匐前进,慢慢靠近高台。当爬到离控制室只有十几米远时,他们猛地站起来,对准窗口扣动扳机——两条火龙“呼”地窜了过去,控制室里的机枪声瞬间停了,接着传来泰军的惨叫声。
“冲啊!”士兵们呐喊着冲上高台,发现泰军要么被烧伤,要么早就从后门跑了。第40师的工程兵赶紧研究水闸的操作杆,折腾了半天才弄明白:往下压是关闸,往上抬是开闸。“太好了,”团长拍着工程兵的肩膀,“派一个排守在这儿,谁也别想随便动这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