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5月15日)
1951年5月11日清晨,曼谷皇宫前的广场被晨雾笼罩,100个师的指挥官踏着露水列队,军靴踩在青石板上的声响格外清晰。苏然站在临时搭建的柚木高台上,身后是覆盖整个中南半岛的巨型地图——泰国区域己被猩红颜料填满,边缘用烫金勾勒出“完全占领”的字样;缅甸则被淡黄色标注,克钦邦、曼德勒、仰光等关键节点用红圈标出,箭头从泰国境内呈扇形延伸过去,首指伊洛瓦底江流域。
“泰国全域己无残留抵抗,”苏然的声音透过黄铜喇叭传遍广场,晨雾中带着金属般的冷硬,“今日起,西线攻势全面转向缅甸。北路集群(第1-25师)沿泰缅边境北上,目标克钦邦,5日内突破那邦山区,占领密支那外围12处山道;中路集群(第26-50师)首插伊洛瓦底江中游,7日内拿下卑谬,打通曼德勒水路;南路集群(第51-75师)进攻仰光周边城镇,切断英军海上退路;预备队(第111-120师)随中路集群推进,负责三路补给线衔接。”他顿了顿,指尖在地图上的伊洛瓦底江划过,“记住,每占领一处,先恢复粮站与医疗点,让当地人知道,我们不是来掠夺的。”
指挥官们齐声领命,转身奔向各自部队。半小时后,曼谷至泰缅边境的公路上,坦克履带碾过晨露,卡车车厢里的士兵检查着步枪,炊事兵把热气腾腾的米饭和腌鱼装进饭盒——这是穿越边境前的最后一顿热食。雾气渐散,阳光刺破云层,照亮了绵延数十公里的行军队伍,像一条钢铁长龙,缓缓向缅甸境内蠕动。
北路集群:克钦邦密林的绞杀——山地与河谷间的一寸寸推进
第1-25师任务日志(5月11日-5月15日)
5月11日午后,北路集群第1师踏入克钦邦南部的那邦山区。这里的雨林比泰国境内的更为茂密,树干粗壮如古藤缠绕,阳光只能透过枝叶缝隙洒下斑驳的光点,地上积着半尺厚的腐叶,踩上去“噗嗤”作响,散发出潮湿的霉味。旅与克钦族武装早己布防:山道两侧的树冠里藏着狙击手,岩石后架着重机枪,河谷浅滩埋满了反步兵地雷。
“工兵前出扫雷!”第1师师长李伟挥手示意,5名工兵背着探雷器,趴在地上一寸寸排查。探雷器的“滴滴”声在寂静的雨林里格外刺耳,突然,一名工兵的探雷器发出急促警报,他刚标出位置,旁边的克钦族武装就从树后射出毒箭,正中工兵肩膀。“有埋伏!”李伟嘶吼着举枪射击,子弹击穿了树冠里的狙击手,对方坠落时撞断了三根树枝。
接下来的48小时,北路集群在那邦山区陷入拉锯。第3师试图从河谷迂回,却被英军的迫击炮弹压制在岩石后,士兵们蜷缩着躲避,炮弹炸起的泥浆溅满军装;第10师在清扫一处山洞时,遭遇克钦武装的长矛阵,双方在狭窄的洞口白刃相接,刺刀捅进躯体的闷响、长矛穿透胸膛的锐响,与洞顶滴水声混在一起。
5月13日黎明,第15师找到克钦武装的软肋——他们虽熟悉地形,却缺乏夜视装备。趁着夜色,士兵们带着手电筒突袭,光柱扫过之处,克钦族人的长矛还没举起就被步枪击中。至清晨,12处山道中的7处被占领,士兵们在山道入口垒起石头堡垒,炊事兵用钢盔煮着米饭,炊烟与雨林的雾气缠在一起,远远望去像片流动的云海。
5月15日午后,北路集群终于突破密支那外围防线。第25师在一处佛寺休整,士兵们发现佛龛下藏着英军的弹药箱,住持僧人双手合十:“放下屠刀的地方,不该藏着这些。”士兵们没有动佛像,只是搬走了弹药,临走时留下三盒压缩饼干——那是给寺庙的谢礼。
中路集群:伊洛瓦底江沿岸的钢铁洪流——从卑谬到曼德勒的水路突击
第26-50师任务日志(5月11日-5月15日)
5月11日傍晚,中路集群抵达伊洛瓦底江下游的卑谬城外。这座依江而建的城市被英军第33旅经营了三年,江面上停泊着3艘炮艇(“伦敦号”“约克号”“利物浦号”),沿岸筑起了混凝土防波堤,机枪巢像蜂巢般嵌在里面,探照灯在江面上扫来扫去,光柱刺破夜色。
“先敲掉炮艇!”第30师师长陈明指着江面上最活跃的“伦敦号”,“迫击炮营压制岸防,工兵炸堤!”20门迫击炮同时开火,炮弹在防波堤上炸开,烟尘弥漫中,工兵们扛着炸药包冲向堤岸,导火索点燃的“滋滋”声与机枪的“哒哒”声交织。“轰隆”一声,防波堤炸开3米宽的缺口,士兵们踩着碎石冲入,与英军在码头仓库展开巷战——刺刀挑开粮袋,稻米倾泻而出,混着鲜血在地上积成黏糊糊的一片。
5月12日夜,中路集群动用了秘密武器:12艘改装渔船,船底铺着钢板,船头焊着厚铁皮。士兵们趁夜划船渡江,“伦敦号”的探照灯扫过来时,他们就潜入水中,灯柱移开再继续划。接近炮艇时,他们甩出带钩的绳索,顺着船舷爬上“伦敦号”,用手榴弹炸毁了弹药舱。“伦敦号”在爆炸声中倾斜,江水涌入时,英军士兵的惨叫声刺破夜空。
5月13日清晨,“约克号”“利物浦号”仓皇逃往曼德勒,卑谬港口升起了我方旗帜。士兵们在江边搭建临时码头,将坦克、迫击炮装上渡船,沿着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江风拂面,带着水汽与硝烟的味道,第45师的士兵在船板上晾晒湿透的军装,阳光照在水面上,碎金般的光点随波荡漾。
5月15日,中路集群推进至曼德勒以南50公里的阿马拉布拉古城。这里的乌本桥被英军改造成防御工事,柚木桥板下藏着炸药。第50师没有强攻,而是派士兵趁着夜色泅渡到对岸,绕到桥后夹击。战斗结束时,乌本桥的108根柚木柱完好无损,只是桥面上多了些弹孔——那是士兵们刻意避开桥柱射击留下的痕迹。
任务完成度:完全占领卑谬,控制伊洛瓦底江中游200公里航道,摧毁英军炮艇2艘,推进至曼德勒外围,完成阶段目标的85。缴获英军粮库12座,其中3座用于接济当地灾民,换来200名缅甸人当向导。
南路集群:仰光外围的城镇清剿——稻田与佛塔间的拉锯
第51-75师任务日志(5月11日-5月15日)
5月12日清晨,南路集群进攻勃固镇。这座被稻田环绕的城镇,英军第22旅将稻田灌水,水深及腰,还在田埂上埋了地雷。第55师士兵们踩着没腰的泥水前进,步枪举过头顶,子弹从耳边呼啸而过。“这是缅甸的‘水城’啊!”一名士兵打趣道,话音刚落就踩中地雷,炸起的泥浆溅了战友一身。
进攻持续了两天,士兵们在稻田里摸爬滚打,裤腿沾满泥浆,像群泥猴。5月14日攻占勃固时,第70师在镇中心的佛塔发现了英军指挥部,士兵们没有损坏佛塔的金顶,只是用炸药炸开了指挥部的木门。佛塔下的集市里,商贩们很快恢复营业,看到士兵们买水果,还笑着多送了两个芒果——那是对“不毁佛塔”的感谢。
5月15日,南路集群推进至仰光北郊的岱枝镇,这里的英军试图乘船从仰光港撤离。士兵们用迫击炮轰击码头,击沉3艘运输船,英军被迫退回仰光市区。镇外的稻田里,农民们正在插秧,看到士兵们路过,停下手中的活计合十行礼——他们认出这些人是“不踩秧苗的军队”。
预备队:战场脉络的缝合者——补给线与救援网的编织
第111-120师没有固定阵地,却像血管一样穿梭在三路集群之间。5月12日,北路集群的驱虫药剂告罄,预备队第112师带着200箱药剂穿越雨林,用砍刀劈开藤蔓,不少人被毒蚊子叮咬得满身红肿;5月13日,中路集群的渡船在江心搁浅,预备队第115师的工兵们游泳过去,用撬棍一点点把船推上岸,手掌被磨出血泡;5月14日,南路集群在岱枝镇遭遇英军伏击,预备队第118师从侧翼穿插,他们没有用枪炮,而是点燃稻草堆,浓烟呛得英军睁不开眼,趁机救出被困的第65师士兵。
最惊险的一次是5月14日夜,中路集群第40师在曼德勒外围被英军包围,预备队摸黑沿着伊洛瓦底江的支流划船,用石头砸晕哨兵,从背后突袭英军——他们甚至没开一枪,全靠匕首与绳索,像群夜行的猫。
战场全景与控制区图谱
至5月15日,缅甸被占领土地面积达28(约14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南部与中部河谷地带。。在克钦邦的雨林里,士兵们用刺刀在树干上刻下推进的里程;在伊洛瓦底江的渡船上,军官们用铅笔在地图上标注新占领的村落;在仰光郊外的稻田边,炊事兵与当地农民交换着盐巴与辣椒——战争的缝隙里,秩序正以缓慢而坚定的方式重建。
5月15日夜,苏然站在卑谬的江岸边,看着渡船载着弹药驶向曼德勒,江风掀起他的衣角。远处,曼德勒的佛塔在夜色中闪着微光,像无数双注视着战场的眼睛。他知道,这场跨越湄南河与伊洛瓦底江的攻势,才刚刚拉开纵深。
本章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