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伊洛瓦底江畔的初战——缅甸国门破局
1951年5月16日,泰国全境收复后的第三日,120个师(新增10个师编入北路集群)的兵力己在泰缅边境完成集结。苏然坐镇清迈的前进指挥部,墙上的地图将缅甸划分为三个作战区域:东路指向掸邦高原,中路沿伊洛瓦底江突进,西路主攻若开邦海岸。他指尖落在“曼德勒”标注上,对着电台沉声下令:“缅甸英军依托山河布防,北路集群先取掸邦切断其与中国云南的走私通道,中路集群沿伊洛瓦底江突破,西路集群控制若开邦港口,三路同步推进,十五日内向曼德勒合围。”
指挥部的情报桌上堆着最新密报:英军在缅甸部署了15个师,另有缅甸伪军5个师,主力集中在曼德勒至仰光的铁路沿线,依托钦敦江、伊洛瓦底江构筑了三道防线,尤其在掸邦高原埋设了大量地雷,妄图利用山地迟滞进攻。苏然翻看着重兵布防图,对参谋总长说:“给北路集群增配扫雷部队,让他们沿着古代商道推进,那里的地雷密度较低。”
北路集群:掸邦高原破袭战(第1-40师)
目标任务:十五日内攻占掸邦首府东枝,切断英军经云南的补给线,控制泰缅边境至东枝的公路网。
5月16日·边境突破
掸邦高原的山道狭窄陡峭,英军在险要处炸毁了桥梁,只留下悬索桥供警戒使用。第1师的工兵连在夜色中架设临时吊桥,战士们腰系藤蔓,在岩壁上凿孔固定钢索,下方是百米深谷,稍有不慎便会坠落。一名工兵的凿子打滑,整个人悬空,战友们死死拉住绳索,才将他拽回岩壁。至黎明,吊桥贯通,第1师趁势冲过边境,击溃了英军的前哨连,缴获的地图显示,前方10公里处有英军的地雷场。
第10师调来扫雷车,但山路狭窄无法通行,只能靠人工排雷。战士们趴在地上,用探雷针一点点排查,阳光透过树叶在他们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一名叫罗勇的新兵,排雷时发现一枚反步兵地雷,刚要拆除,却被老兵按住:“是诡计雷,动了会引爆周围的!”老兵用刺刀撬开地面,果然发现地雷与周围的手榴弹相连,小心翼翼拆除后,罗勇抹了把冷汗,手里的探雷针还在发抖。
5月18日·东枝外围战
东枝位于掸邦高原中部,西周群山环抱,英军在山顶构筑了炮兵阵地,炮火可覆盖全城。北路集群没有首接强攻,而是派第20师迂回至东枝西侧的茵莱湖,租用当地渔民的独脚舟,载着迫击炮手从湖岸登陆,突袭炮兵阵地。
独脚舟在湖面悄无声息滑行,战士们单脚站在船板上保持平衡,像湖中的水鸟。接近岸边时,英军哨兵发现异动,机枪立刻扫射,湖面溅起密集的水花。战士们跳入浅水区,蹚水冲锋,迫击炮手在芦苇丛中架炮,对着山顶阵地轰击,炮弹精准摧毁了英军的炮位。山顶的英军慌乱撤退,被正面进攻的第15师截杀,至傍晚,东枝外围的制高点全部被占领。
5月20日·市区清剿
东枝市区的英军依托寺庙和民房顽抗,他们将弹药库设在一座佛塔内,塔基被凿空藏着炸药。第30师师长周明下令:“围而不攻,用火焰喷射器封锁塔门,逼他们出来。”战士们在塔周围堆积柴草,点燃后浓烟灌入塔内,英军呛得无法呼吸,最终举着白旗投降。
占领东枝后,战士们发现城内粮仓空空如也——英军撤退时抢走了所有粮食。苏然通过电台指示:“打开英军仓库,将缴获的布匹、药品分发给平民,从泰国调运大米救济,让老百姓知道我们不是来掠夺的。”三日后,当泰缅边境的运粮车队抵达时,掸邦的山民自发带着向导,引领北路集群向曼德勒方向推进。
中路集群:伊洛瓦底江突击战(第41-80师)
目标任务:沿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十五日攻占卑谬,打通至曼德勒的水路通道。
5月16日·水路协同
伊洛瓦底江的水流湍急,英军在江面布设了水雷,两岸设有炮兵阵地。中路集群调来20艘登陆艇,由海军炮艇护航,清晨时分发起突击。炮艇的主炮先对两岸阵地轰击,登陆艇上的战士用冲锋枪压制英军火力,在江心换乘橡皮艇冲向岸边。
一名叫王芳的女卫生员,跟着登陆艇抢救伤员,子弹击穿艇身时,她扑在伤员身上挡住碎片,自己的胳膊被划开一道深可见骨的伤口,简单包扎后继续救治伤员。至中午,两岸阵地被肃清,工兵用扫雷艇开辟出航道,运输船紧随其后,载着坦克和装甲车沿江水北上。
5月19日·卑谬攻城战
卑谬是伊洛瓦底江中游的重镇,英军在此修建了坚固的城墙,城门后埋设了炸药。中路集群没有强攻,而是派第50师趁夜从城墙薄弱处(一处废弃的排水口)潜入,打开城门。
战士们在泥水中匍匐穿过排水口,浑身沾满污泥,进城后迅速控制城门机关,切断炸药引线。城外的主力部队立刻冲锋,英军来不及引爆城门,只能退入巷战。卑谬的寺庙众多,英军躲在大金塔击,第60师师长赵刚下令:“用烟雾弹掩护,不准损坏塔身。”烟雾弥漫中,战士们冲进塔内,与英军展开肉搏,佛像前的蒲团被鲜血染红,却没有一发子弹击中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