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再接再厉(上)
听完了贤婿的理由,杜老爹皱了皱眉头,对着李胜利伸出了两根指头。
李胜利这边也有眼色,将烟递上去,给老丈杆子点着,就任他坐在凉亭里长考了。
“提工资,负担太大!
说说你的看法,我边听边想。”
深吸一口,吐出一阵烟雾之后,杜老爹也没让李胜利闲着。
提工资,单是单位职员一关,就负担极重。
下海如今已经成了潮流,单位留不住人材,也是让人扼腕的。
为此许多人也提了意见,什么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这点,杜老爹也认,但就是无力改变。
动了职员工资,从上到下,一月提十块的工资,可能就是几亿十几亿。
一月十块,显然不足以应付市场的价格涨幅,提二十、三十、五十,没钱,两个字,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了。
“爸,跟市场有关的先提工资,跟市场无关的,先做观望。
有利有弊,自然有人欢喜有人愁么!
王前进在南边的建筑公司,一线工人的最高工资,已经破了两千大关。
只要肯干,一天干一个半班,那就是平均八百一千的工资。
有些技术岗,只要舍得熬,最高已经破了三千块。
这类工资虽说是特例,但我们手里的合资厂有不少。
以工人工资,倒逼单位职员为了饭辙,投身市场大潮,或许也是最省力的抉择了。
如今单干了,农村的副产品,不仅增加了种类,更增加了数量,这些有一多半都是在计划之外的。
如今倒个鸡蛋,贩个菜,一月也有几百收入的。
双轨之后,价格还要进一步接入市场,物价大涨之后,许多职员怕是接受不了这种落差,就要去下海经商的。
剔除这些坐不住冷板凳的,将原本有限的资金,用于更少的人员之上,工资自然而然就涨上来了。
我看这些合资的厂企,在盈利之后,就要逐步的增加工资的支出了。
一两千、两三千算是特例,定个三百,还是没什么不妥的……”
早在贤婿李胜利从港城回来之初,翁婿两人就谈过下海的话题。
如今贤婿这边使出了绝户计,用工资跟物价,倒逼职员下海。
路子是不错,但这也是舆论的焦点之一。
考学毕业参加工作,学而优则仕的路子,走了一两千年,也算是人人熟悉的上进门路。
但现在市场破坏了这个门路,如贤婿李胜利所言,一些所谓冷眼旁观,但内心躁动的人,已经提出了异议。
上面派去琼海的调研团队,不少年轻人见了南边的生机之后,纷纷辞职下海。
这种结果,既令人痛心又令人欣慰。
贤婿的主意虽说有些绝户,但如今看来执行的难度并不高。
之前津门港存着的几百条生产线,以及后续来的生产线已经纷纷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