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产线都是不要现钱,打着合股的名义放下去的。
这么多的合资厂或是半合资厂,一下提了工资。
按照如今科员三四十的工资算,三百,差不多就是十倍的增幅了。
算算产线及合资厂能惠及的工人,按照经济班的说辞,至少能给市场提供几十亿的流动性。
加上市场上那些提前吃螃蟹单干的,只要厂子出的产品大差不差,这点还是可以做到的。
“胜利,涨了工资就短了利税,拆东墙补西墙的法子,真的能行吗?”
虽说一直在学习,但对自家市场的认知,别说是杜老爹了,许多经济专家也只能做事后的诸葛亮。
现在站出来,言之凿凿的说市场的原理,没人有这个本事的。
有些人或许会蒙对一节,但上下不连贯的理论,放在市场上也是经不起检验的。
在这方面,李胜利的经验就是十足十的可靠了,因为除了实践得来之外,还有事后诸葛亮的弥补办法。
这些在现在看来是了不得的经验理论,但在后世,无非就是茶余饭后、诊室之内,人人都能说上两句的谈资而已。
经验的得来,是付出无数代价的,不管是双轨还是将来的闯关,都有其存在的必要。
不用这些手段尝试,直接用西方经济专家的休克疗法,那才是作死的行为。
北边以后就是这么来的,结果死了一个彻底。
“爸,这可不是拆东墙补西墙,而是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
咱们之前就有工农业剪刀差,难道还要将企业的利润全部拿走,再来一个工商业剪刀差吗?
没了涨工资带来的内需,那些个出口创汇的企业,会在老美引起的通胀肃杀之下,纷纷破产倒闭的。
钱可能是利税的一部分,但厂子计划外的盈利,不该拿出来给工人一部分吗?
仅靠现在大多数人三五十块的工资,如今市面上的厂子,在肃杀之中,能活下来的会有多少?
难道要关停这些厂企,重回计划吗?
步子已经迈出了,我们已经远离了起步的地方,再回头,您知道落脚之地在哪里吗?
既然已经迈开了步子,就不能再回头了,只能再接再厉,将这条任重而道远的路走下去了。
爸,我之前也说过,咱们的市场从来都不是自有的市场。
涨工资就是调控手段。
现阶段从合资厂开始,结果可行,就如考核细则一样铺到其他厂企。
考核是第一步,按照新收益重新分配是第二步。
这样一来,工人的工资高了,有些人眼红了,厂子的内部竞争就会更加的激烈,这种内部竞争越是激烈,厂子的活力也就越高。
等这些人在厂子那边得到历练之后,职员的工资又涨上来了。
或许这些人还能继续将企业的活力带到单位,这样一套以涨工资为动力的自我循环,就能勉强转动起来了。
这就跟老美贬值美刀一样,他们贬值了美刀,就要增加美刀纸币的发行量。
我们这边也是差不多的样子,工资涨了,流通的纸票就不够用了。
‘钱冒了’这样的话,您就没听过?
从大团结到老人头,咱们不就是这么干的吗?
老美印钱拉动内需,我们为什么不能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