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廿四日(7。30)曾纪泽抵俄都圣彼得堡,邵友濂、刘麒祥、马格里、日意格等偕行。
八月十二日(9。16)鸿章奏,请设南北洋电报。十四日旨命李鸿章筹办,明年五月兴工,十月底成。
九月,在天津设立电报学堂。
九月廿二日(10。25)李传见朝鲜赍奏官卞元圭,笔谈良久,劝朝鲜与西洋通商,以杜俄、日阴谋,并议定朝鲜选派弃兵来津学习机器操练章程。
十一月初二日(12。3)刘铭传奏请借洋债试办铁路,与本年议修之电线相辅而行,于漕运用兵均有利,可合十八省为一气。
十一月廿六日(12。27)李奏派丁汝昌、葛雷森(洋员)督同管驾林泰曾、章师敦、郭世昌及弁兵、舵手、水手等二百余名赴英验收新购超勇、杨威两快船,驾驶回华。
十二月初一日(12。31)李奏请依刘铭传议,建筑铁路,大利约有九端。但借洋债宜与明立禁约,不得干预吾事,不准洋人附股,不准指定关税归偿,并主张开山西泽潞一带煤铁矿,俾与铁路相济为功。
十二月廿二日(1881。1。21)复王闿运事,论变法之必要。书中有云:“处今时势,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若守旧不变,日以削弱,和一国又增一敌矣。今各国一变再变,而蒸蒸日上,独中土以守法为兢兢,即败亡国绝而不悔,天耶?人耶?恶得而知其故耶?”
十二月廿九日(1。28)协办大学士、兵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署大臣沈桂芬卒(沈与李鸿藻为中枢两大势力,且代表南北之争,沈对李鸿章颇予支持。沈卒后李鸿藻势大增,李鸿章处境日益艰难)。
是月,三弟鹤章卒。
光绪七年(1881),辛己,五十九岁。
正月廿六日(2。24)曾纪泽与俄国改定《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南路帕克斯河流域地,删去西安、汉口通商,废松花江行船,赔款九百万卢布,天山南北路俄商贸易改为暂不纳税。
三月初十日(4。8)慈安皇太后崩,年四十五。溢曰孝贞。
五月十二日(6。8)总署不纳李鸿章之意见,以留美学生洋化甚深,言语激烈,予以召回。
五月十三日(6。9)直隶开平至胥各庄轻便铁路通车。此路实为中国人自造铁路之嚆矢。
七月十七日(8。11)山东新购蚊船(小炮艇)二艘抵大沽口,命名为镇中、镇边,派李永升、叶祖侄为管带。
八月十七日(10。9)函李凤苞,第一、二舰分别定名定远、镇远。北洋水师总埠、船坞均当在旅顺口建置。
十月十日(12。1)上海、天津电线成,设电报局于天津。
十月十一日,奏保丁汝昌堪任水师提督,统领北洋水师。同日,奏报续选派闽厂学生十名出洋肄业,以储人才。
十月廿一日(12。2)法使宝海自沪过津,渴晤李鸿章,声言法无并吞越南之志。李正告法使,法如欲吞并越南,中国断不能置之不问。
十二月六日(1882。1。25)李授意粤督张树声派招商局道员唐廷庚赴越南调查法军军情。
光绪八年(1882),壬午,六十岁。
正月初五(2。22)李六十寿辰。辞谢保定吏绅之祝寿。
三月初六日(4。23)奏报在上海试办机器织布。
三月初七日以母于三月初二日病故,上“驰报丁忧折”。
三月初八日法将李威利攻占越南河内。
三月廿四日(5。11)准李鸿章开缺,仍俟穿孝百日后驻扎天津,署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廿九日,军机大臣署户部尚书王文韶遵旨抵天津慰勉李鸿章,勿再固请终制。
四月十四日(5。30)李自天津启程奔丧。廿六日(6。11)迎扶母柩回籍。
六月初九日(7。23)朝鲜京城兵变(壬午事变)。十九日(8。2)以韩乱危急,谕催李鸿章即行回津。
七月初二日(8。15)复侍读学士孙铿鸣书,谢其唁慰,并论西学必有实用,要自语言文字入手。
七月初七日(8。20)水师提督吴长庆率淮军六营自登州乘轮船抵朝鲜南阳,丁汝昌、张謇、袁世凯同行。十三日(8。26)吴、丁等诱执大院君李应,以兵船送往天津。十六日,吴调兵剿捕朝鲜乱党,擒获一百七十余人,戮其魁首十人。
七月廿三日(9。5)李鸿章抵天津,廿七日接署通商大臣篆务。
八月,长子经方、侄经畲(瀚章之长子)均中举,次子经述告罢。
十月十七日(11。27)李派马建忠与法使宝海商订越事办法三条:中国将滇、桂兵退回;通商事件;中法分巡红河南北。
光绪九年(1883),癸未,六十一岁。
正月廿日(2。27)奏复使德大臣李凤苞被参各款不实,使才不必专于科目中求之。
正月廿九日(3。8)函总署,得马建忠自沪来电,知法国和议有变,宜速命滇粤严备。
三月廿二日(4。28)袁保龄致李鸿藻书,推荐刘铭传可统保越之师,并论李鸿章志力宏阔,近更以亲贤远佞为务,用舍均颇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