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文雅: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领导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之成为有精英意识、有智慧、有品位、有尊严、有文化的学生,强化男生的绅士风度与女生的淑女风范,做到九“自”:自理、自信、自爱、自律、自主、自知、自尊、自省、自强。
优美的校园环境,温馨高雅的校园文化,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是提升办学档次,增强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双流中学还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墙和钟楼校史陈列室对学生教育的强大功能;在校园建设和布局调整中特别强化文化内涵,调整与更新橱窗宣传栏、名言警句的布局;完善钟楼陈列室;调整校园绿化带;建设校园网络等。
我们将把双流中学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现代办学理念、办学实践有机结合,形成双流中学特有的治学精神和文化氛围,并把它作为双流中学学校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
双流中学德馨楼
双流中学桂园晨景
(三)管理要具备创新的思想
1。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通过机构的专业培训、校长的示范指导、员工的自主学习、政策的管理牵引,努力使干部具有“严(严己、严肃、严格)、公(公心、公正、公平)、勤(勤快、勤奋、勤俭)、能(能做、能说、能写)”的行政作风,教师具有“六讲”(讲“人本”、讲秩序、讲责任、讲品位、讲实绩、讲境界)的基本素质。
一讲人本。杜威说,教育,人是目的。学校中的一切都是为了人,为了学生和教师。“人本”的另一含义就是要有人文关怀,教育就是一种关怀的人生,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管理行为和教育活动中要始终充满着“爱”,饱含着“情”。这一点我们今后要特别注重。
二讲秩序。一所学校的常规工作,按部就班,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就必须要讲秩序。秩序就是纪律,秩序就是规范,就是有令必行,令行禁止。
三讲责任。各人忙好各人的事,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人人恪尽职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我们要把“学校发展,人人有责”细化为“学校发展,我的责任;学生发展,我的责任;自我发展,我的责任”。人人尽好分内之责,就会产生巨大的聚集效应和推动力。有时候,学校工作是有分有合的,但“分工不分家”,责任感还体现在合作与共享中。
四讲品位。“品位”就是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才能与双流中学的身份相符。在双流中学,今后要多一些与大师的对话,多一些深邃独创的思想,多一些德艺双馨的名师,多一些高雅的文化活动……品位造就品质,也才能最终铸就品牌。
五讲实绩。学校要形成这种风气和文化:父母给我姓名,自己打造品牌;要凭本事吃饭,靠实绩取胜。在教师培养和干部任用上,要坚持“赛马不相马,有为才有位”。
2。完善常规管理制度,落实教育教学环节
第一,全体教师必须坚持“自信、自觉、自主、自发”的“四自”教学思想。自信:教师要自信地张扬自己的教学风格,追求高效益的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学要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觉:教师要自觉地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努力优化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要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自主:教师要自主地探索适合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教学要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使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发挥。自发:教师要将新的教育观念自发地融入教学行为中,自发地向“教育家”转化;教师的教学要激发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形成自我发展的愿望。
第二,教学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坚持“三研究三统一”,即“研究课程标准、教法,研究学生心理、学法,研究评价内容、方法;统一备课要点、统一教材资料、统一质量分析”。
第三,每学年坚持上好“五课”。即新毕业分配的教师人人上合格课;新调入的教师人人上研究课;其余教师人人上公开课;由此推选学科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学校每学年组织两次(文、理各一次)全校性的教学观摩课。每课必须“五有”:有教案,有说课,有上课,有评课,有反思。评课要“五评”:评教学目标,评教学思想,评教学方法,评学生表现,评教学素养。评课时每人要求有五分钟的发言,不能重复,说出评语并阐明依据,提出改进意见。每位教师每学年听所在学科组教师的随堂课至少一次,每学年听课总数至少40节。
第四,备课坚持十一个原则:一备课标教材。明确目标,选择课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二备学生学情。了解学情,确立标高,灵活教法,有的放矢。三备新课导入。导入要能引起注意,激发兴趣,清楚学标,形成动机。四备结构层次。要优化结构,分明层次,减小梯度,增强信心。五备启发设问。能促进参与,启发思维,反馈信息,发展能力。六备训练巩固。让学生能积极应用,凸显疑难,推进迁移,积累经验。七备课堂语言。要规范语言,柔和关系,调动情绪,激活思维。八备板书设计。能呈现内容,帮助理解,增强记忆,提高效率。九备教法活动。能保持注意,减轻疲劳,活跃气氛,提供机会。十备教具演示。调动感官,符合规律,画龙点睛,培养能力。十一备归纳总结。归纳总结要概观要点,建立联系,回顾方法,深化拓展。在十一个原则的基础上,编写出“四体二点三性”(体现课标、体现学情、体现活动、体现反思;突出重点、化解难点;作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教案。特别是课堂活动课的设计(10~20分钟)。
第五,上课做到“十注重”:注重教师仪表,注重组织教学,注重讲课**,注重课程整合,注重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注重三维目标,注重学生学法,注重信息反馈,注重激励评价。尤其是组织教学、师生互动和激励评价要作为考核的重点。
第六,作业要“两半两面两时”(半批半改;出错多的面改,学困生面改;及时分析、及时订正)。每课结束后必有一定作业量。
第七,检测考试。试卷要“五有”(有精选,有层次,有选做题,有开放性,有明确检测目标);监考“四要四不要”(要认真负责,要杜绝作弊,要严格和蔼,要密封试卷;不迟到,不分心,不离室,不掉卷);改卷必须做到准确无误,签名备案,统一入册,试卷分析。
第八,上述环节落实由学导处制定考核细节并严格考核兑现。
(四)训练有素的理念和行为,让评价落地生根
1。训练有素的理念
1979年,有个中国访问团去美国考察基础教育,认为美国孩子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下午一点多就放学回家;课堂乱如集市……得出结论:美国基础教育病入膏肓,20年后中国的科技将赶上这个超级大国。
同年,美国也派团考察中国基础教育,认为中国学生在世界上最勤奋,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学习最好。得出结论:再过20年,美国的科技将被中国甩在后面。
27年过去了,美国“病入膏肓”的教育又培养了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美国的科技继续领先世界……
两家的预言都错了,但错在哪里?非常发人深思!
还有一个事实:美国的学生往往随年级的升高成绩越来越好,中国的学生往往随年级的升高成绩却越来越差,原因何在?
其根源在于美国与中国的教育理念不一样:美国是发散性教育,学生的思维越来越宽、越来越活跃;中国是聚拢性教育,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窄,越来越死板。美国是大众教育,而中国是精英教育。由于高考制度单一,一考定终身,使教师的功利性教育和学生功利性学习的意识非常浓厚。导致出现了应试教育越来越激烈,淡化了教育的本质。所以,我们必须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去——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开发,是健康。唤醒学生的良知、唤醒学生的道义、唤醒学生的责任,开发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的特长,让学生拥有健康的情趣、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我们这代人的不懈努力还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灿烂的青春年华!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口,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高中阶段教育不是大学的附属阶段,不能仅仅为升大学做准备,我们既要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又要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使学生具有规划人生的意识、继续学习的能力、创业的基本能力、面对未来生活的能力。学校是为学生存在的,课程是为学生开设的,教师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是为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但反思高中教育,我们不难发现,传统教学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以死记硬背为主要学习方法,以强化、题海战术、填鸭式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高中教育就自觉不自觉地办成了大学的预科,将办学目标直接指向升学,学校教育教学主要是围着高考指挥棒转,高考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办学变成了一种工具,升学变成了一种目的,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健全人格和身心的发展。为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强调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由上可见,高中新课程方案无论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到课程管理都体现了全新的思路,充溢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新课程不仅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特别强调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态度、习惯、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中新课程通过课程门类的增设、课时的调整、内容的更新、教材的多样,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完善师生的评价方式、优化学校的管理方式,从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课堂文化、教研文化和管理文化,实现普通高中新课改的培养目标。
总之,对新课程的一个概括是:一种理念——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的解放;两类课程——学科课程(人的心理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人的心理经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四个多样——课程设置的多样,课程实施的多样,课程管理的多样,课程教材的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