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排行周排行月排行日推荐周推荐月推荐

佩奇小说网>中外教育史课后题答案>第一 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

第一 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第1页)

第一节明清时期的教育制度

一、明清的文教政策

(一)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早在明朝立国之初,明太祖在位时就深刻地认识到学校教育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因此,明朝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在中央便有南北两个国子监,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学校,从而从京师到郡县以及乡村地区,建立起了学校教育网络。清朝官学制度除基本上沿袭明朝旧制,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另外清朝重视八旗子弟教育,还设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等各种名目的旗学。

明清地方官学,由中央任命各省提学官(清叫学政或学院)负责领导,各府、州、县均有学校。乡村还有义学、社学。义学也称“义塾”,是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社学是一种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地方官学。明代地方普设社学,民间15岁以下的幼童可入学就读,学习冠、婚、丧、祭之礼及经、史、历、算,并兼读“御制大诰”和“本朝律令”。清代下令各省的州、府、县都设立社学,每乡一所,社师择“文义通晓,行谊谨厚”者充补。社学与府、州、县学在学制上相连,社学中成绩优秀者经考试可以升入府、州、县学。明清时只有府、州、县学生员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这也大大提升了地方学校的地位。

(二)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明朝选拔人才的制度原来主要有两种:荐举和科举。后科举日重,而荐举则名存实亡。科举日益成为明朝最主要的选士制度,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说法。明代高级官员几乎全都出身于科举,科举成为做官的唯一正途。此外,明代官学的生员,特别是国子监生,享有极高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而清朝统治者更是出于笼络汉族士大夫的需要,从入关起,科举就从未停止过。清代规定的八种做官资格中,进士和举人排在前两位。这些政策的结果,是使士人以学有专长受到朝廷重用为荣。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也已健全。科举常科只有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为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每逢农历子、卯、午、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场称为贡院,乡试由各省提学使(学政)主持。考期在秋八月,考生为府、州、县学生员(秀才)。乡试取士有固定名额,京师最多,各省依人口多少和文化发达程度而定,从二三十人到七八十人不等,及第者统称“举人”,第一名为“解元”。考中举人,就意味着已跳过“龙门”,举人可以就任低级京官、州县属官或教官,更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以获得进一步的功名。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于乡试的第二年春季在京师贡院举行。会试取士名额每届由皇帝确定,一般在三四百人左右,按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确定比例,大约二三十名考生录取一个。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期在会试一个月以后,由取中的贡士参加,一般只考一场对策。殿试一般没有淘汰,只是通过考试把应试者(即贡士)排出名次。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名,由皇帝确定,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占三分之一左右,赐“进士出身”;三甲占三分之二左右,赐“同进士出身”。不过所有取中者都统称进士。一甲进士放榜后通常立即授予官职,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编修。其余二甲、三甲进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京官、省府官、知县等。

明朝科举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规定科举考生必须为学校出身,这意味着不成为官学的生员,就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这样,科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以科举考试为目的,两者紧密结合,共同为政治服务。

(三)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明清时代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时期。明清广设学校,重视科举,也是为了培养和选拔相应的统治人才。因此,在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同时,也采取各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重要的有以下三点。

(1)推崇程朱理学。明清两代都尊孔崇儒,推崇程朱理学。陈鼎在《东林列传》中说: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后,就下令学者要以朱子之学为宗,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还令儒臣辑录五经、四书及《性理全书》,颁行天下。为了进一步抬高程朱理学的地位,明朝还曾多次表彰程朱后裔及其门人。

清朝对儒学也采取尊崇的态度。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前后,曾多次派遣官员祭奠孔子,翻译儒家经典。并特别推崇程朱理学,召集理学大臣编纂《朱子全书》。清朝尊孔崇儒,缓和了民族的矛盾,也加强了清王朝在思想上的统治。

(2)严格学校管理。明清两代对学校都采取了严加管理的措施。如明代在国子监内设绳愆厅,专门纠察和惩治学生过错。明以前一般学校最高惩罚不过开除学籍,而明代以降,对监生还有服劳役、戴枷镣、充军乃至枭首示众等封建时代全套的惩治手段,以达到彻底控制监生的目的。明代在国子监实行升堂积分制。学生入学后入低级班(正义、崇志、广业堂)学习,一年半以后,“文理通者”升中级班(修道、诚心堂)学习,再过一年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高级班(率性堂)。监生升入率性堂,则采用“积分制”,按月考试,一年积满八分为及格,可以候补为官,不及格仍坐监肄业。清代国子监六堂改为两两分级,崇志、广业为初级。诚心、正义为中级,率性、修道为高级。

清代还加强了对生员的管理。生员俗称秀才,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种种优待。清代为了对生员加强管理,在各府、州、县学中实行“六等黜陟法”,即将考试成绩评定为六等,根据成绩对生员的身份进行奖惩处理,一等补禀膳生,二等补增广生,三等无奖无罚,四等罚责,五等降级,六等除名。这种动态管理,使生员的等级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明清政府对学生议政也是严加管制的。明太祖向全国各地学校颁布禁例十二条,其要点是严禁师生议论国事,干预地方政务。要求他们遵纪守法,尊师重道,潜心治学,以求得到朝廷重用。康熙、雍正时又颁布“圣谕”,也主要是告诫训示读书人的。凡此种种,都是着眼于从思想上和政治上控制知识分子,并非一般教学和管理意义上的具体学规。

(3)禁锢思想。明清政府一方面加强笼络士人,另一方面也加强思想禁锢,实行文化专制。明清的八股文取士,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从内容到格式都是高度标准化的,使科举沦为束缚士人思想的专制工具。明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颁行《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作为钦定教本,这也是禁锢士人思想的重要措施。明代国子学和地方官学都制定了严密的学规,对师生的言行严加管制,学校兼有刑罚惩治的功能。明太祖朱元璋曾因《孟子》书中的民本思想和对君主不恭的言论,而要罢黜孟子,因儒臣拼死谏劝而作罢,但令人编修《孟子节文》,将原书中不利于君主专制的言辞统统删去。

二、明清时期的书院

书友推荐:龙凤猪旅行团人间政道嫁给铁哥们只是不小心发现她是卧底而已(强取豪夺)认知性偏差见微知著(弟妹 H)交易沦陷下乡的姐姐回来了天仙师娘官道之权势滔天经年(高干 1v1)以你为名的夏天梦中修仙:我有九个绝色道侣他的暗卫糙猎户与娇贵少女蝶变我偷奸了同学的妈妈欲罢不能(男出轨、红帽女绿)投喂流放罪臣后,她被迫现形了翡翠衾(nph)
书友收藏:官场:扶摇直上九万里异世特工升迁之路重生1958:发家致富从南锣鼓巷开始潘多拉的复仇官场:救了女领导后,我一路飞升邪恶小正太的熟女征服之旅女神攻略调教手册全职法师重生少年猎美官道之权势滔天混在女帝身边的假太监绝品宏图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以你为名的夏天陈思雅徐铁军梨汁软糖【1V1甜H】反派:我的母亲是大帝陈放顾静姝官路扶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