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者:撒谎现象严重主要是因为家庭教育,还是由于媒体的影响呢?
B:这也说不太清楚,可能有各方面原因。据了解,有个学生小时候没有在他搞教育的爷爷、奶奶家,是在他开个体的妈妈那里。他妈妈没工夫管他。他中午吃饭就随便花钱,就是这样养成了抄作业并撒谎的坏毛病(3-4父母对孩子从小缺乏关注)。
A:我说说现在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2-1,3-5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不能融合)。父母忙着去赚钱,对于孩子的成长、学习都不能及时进行帮助和指导(3-6家长忙于赚钱,对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缺乏指导)。家长跟老师也不能配合(3-7家长和老师不配合),他们整天忙着赚钱,找都找不到。如何把家庭、社会、学校三股力量都调动起来,都对孩子重视起来,互相配合(5-1家庭、社会、学校协同合作),现在的家长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盲目地重视智育,忽视德育,孩子在外面做了坏事,孩子入团不入团,他不关心(3-8家长重智轻德)。有些家长来学校了解孩子情况,先问:“我们孩子学习怎么样?”“考试结果怎么样?他怎么考试不及格?”很少家长问:“我们孩子思想表现得怎么样?是不是关心集体?是不是热爱劳动?”
访谈者:在德育方面出现了问题怎么改进?有何建议?
B:我认为还得提倡节俭(5-2提倡节俭),另外家长那儿应该控制,因为他这钱来得太容易。有些同学家里钱比较多,10元20元无所谓,所以他也花得无所谓,一要就给,都是独生子女(5-3控制家长给孩子的钱)。
A:另外比如说控制孩子乱花钱、比吃、比穿的问题。我们学校采取一项措施,这学期,学生进入学校一律穿校服,只要一进校门,就不让穿皮鞋,必须穿球鞋、旅游鞋。这样就减少了比吃、比穿,甭管你有钱没钱,大家一律穿校服(4-1用穿校服控制学生攀比风)。
【访谈编码案例2】
对七大本听课材料的整理和主题的提取是我费时最长、耗神最多的一件事。这是一个变熟为生、化整为分、统码为类的重重闯“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常需要走出寝室逼仄的空间,来到走廊上远望如黛青山,借一份距离美,舒展纠结的思绪。
变熟为生是第一道关,关于我的研究心态。研究之初,王老师告诫我,在进入研究现场观察时要尽量悬置自己的成见与前设。我当过四年的中学教师,曾经是一个局内人,因此我熟悉教师们的职业生活,这容易使我缺失一种观察和分析的敏锐。事实上,确实有一段时间,我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观察什么,提取什么,我的这则田野日记,是我当时一种困惑心情的写照。
坐在教室的后排,我常常因为自己的在场或离场而迷惑。在我的面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课堂生活一览无余地在我的眼前、在我的耳边舒缓地展开它所有的情节。而我却常常感到无力将自己所要的东西抽拔于这整个的生活过程或场景。我像是一个贸然闯入的外来者,疏离于师生的默契之外。我虽然“在场”,却又“离场”,尽管我也曾经“在场”,但我没法让那时的我跳出来解释这时的我所观察的一切。面对作为研究者的“为什么”的诘问,那时的我和现在的我都沉默了,我该如何去破悉课堂的秘密?
化整为分是第二道关,关于我对所收集资料的整理。我所面对的问题是我该如何处理这九十来节课。每一节课都是相对完整的,我该如何截然地抽取我所需要的东西,依据是什么?语文、数学、英语是三门不同的学科,因此教师在言语行为的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我该如何找到其内在的联系?教师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综合体,我又该如何展现它的方方面面?很长一段时间感觉自己被材料所埋没,被材料所困顿。暑假时以我的田野日记为参照,我尽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些资料,将完整的连贯的课堂生活打散,对教师在每一堂课上的每一句话按功能重新分类,我企图从教师们的言语行为在课堂上的功能或者是所传达的信息入手,探寻教师文化的某些内涵。
设码归类是我遇到的第三道关,关于我对研究主题的提取。我系统地对几大本原始材料进行了编码和登录,细设了三十多个码号,然后再根据这些功能码号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反复斟酌和建立更高的类属,在设码号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这些码号更多地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组织和维持课堂的一种秩序性;对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于是我的三大类别框架最后定位于规范情境的营造、知识的叙述、情感的交流三大主题。我的观察和分析的视角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复习与思考
1。阐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在小学教育科研中的重要性。
2。质性研究资料分析的过程包括哪些环节?
3。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中的资料分析有什么异同?
综合案例分析
请查阅陈向明教授的《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该文发表在《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年第一期,选编在《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一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和袁桂林教授的《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该文发表在《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二期)。两篇文章都是研究农村辍学生问题,指出两种研究的不同之处及你的感想。
【解析思路】《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一位辍学生的个案调查》一文是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一个个案来研究农村中学辍学问题,《农村初中辍学现状调查及控制辍学对策思考》一文是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农村中学辍学问题。
推荐阅读
1。[美]马克斯维尔,质性研究设计。陈浪,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胡咏梅。教育统计学与SPSS软件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郭志纲。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美]卡麦兹。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