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102—10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译文略有更动。
[1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30页。
[12][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103—10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译文略有更动。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康德也有类似的陈述:“如果自然界的必然性仅仅指现象的自然界的必然性,自由仅仅指自在之物的自由,那么如果我们同时承认或容许两种因果性,也不会产生任何矛盾,尽管后一种因果性是很难理解,或不可能理解的。”参见[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转引自[美]亨利·阿利森:《康德的自由理论》,99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14][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5][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00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6][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59—6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7][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19页。
[18][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0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19][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10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康德对自由概念的一个类似的表述是:“自由这一理念仅仅发生在理智的东西(作为原因)对现象(作为结果)之间的关系上。”参见[德]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2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0][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11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1][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4页注1,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2][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2页注1。
[23][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50—5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4][英]休谟:《人类理解研究》,8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5][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2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7][德]黑格尔:《小逻辑》,32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8][德]黑格尔:《历史哲学》,5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6。
[29][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60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0][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73页。
[31][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482页。
[32][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73页。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本身根本就是自由的,完全是自决的;对于它是没有什么法度的。”参见[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391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11—2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4][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7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古留加在谈到康德的自在之物的概念时,这样写道:“叔本华也嘲笑了这一点。他把康德比作一个在化装舞会上为了找对象而去向素不相识的美女献殷勤的人。在舞会结束时这位舞伴摘下假面具,原来就是他的妻子。”参见[苏]A。B。古留加:《康德传》,16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5][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232—2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这种从意志角度出发来解释人类历史发展趋向的做法在晚年恩格斯那里获得了典型的表现形式。在1890年9月21—22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这样写道:“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等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86页。
[43][匈]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下卷),70页,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5]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926—92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