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黑格尔的《小逻辑》既是哲学史纲要,也是他所理解的哲学史的最终归宿。就他注重哲学史发展的内在理路、注重哲学思想范畴的辩证发展、注重逻辑与哲学史的关系等观点来看,自有其合理的、可供借鉴的因素,但他的泛理性主义(即把个性、感性和生命意志边缘化)和唯心主义(即把哲学史理解为与现实生活之“源”相分离的、完全独立的发展史)的立场最终窒息了其哲学史观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但无论如何,《小逻辑》仍然不失为哲学史研究方面的经典之作。
[1][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必须承认,笔者过去由于受到传统的哲学史教科书的影响,在研究黑格尔的哲学史思想时,也未引起对《逻辑学》中关于哲学史研究方面的思想资源的充分重视。参见拙文《黑格尔哲学史思想——系统方法探要》,载《学术月刊》1981年第11期。
[3][德]黑格尔:《小逻辑》,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德]黑格尔:《小逻辑》,54页。
[5]这里说的“形而上学”不同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语境中谈论的、与辩证法相对立的形而上学,即机械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这里说的“形而上学”乃是传统哲学最基础的、核心的部分,它包括本体论、理性心理学、宇宙学和理性神学四个部分。
[6][德]黑格尔:《小逻辑》,9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德]黑格尔:《小逻辑》,96页。
[8][德]黑格尔:《小逻辑》,101页。
[9][德]黑格尔:《小逻辑》,1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0][德]黑格尔:《小逻辑》,112页。
[11][德]黑格尔:《小逻辑》,1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2][德]黑格尔:《小逻辑》,13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3][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2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4][德]黑格尔:《小逻辑》,1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5][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6][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3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7][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33页。
[18][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3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9][德]黑格尔:《小逻辑》,4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德]黑格尔:《小逻辑》,52页。
[21][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3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2][德]黑格尔:《小逻辑》,17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3][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3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4][德]黑格尔:《小逻辑》,5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5]当然,我们还是要注意到以雅可比和谢林为代表的直接知识论与旧形而上学之间存在的差别。前者注重的是理智直观,后者注重的是感性直观,两者的共同性表现在下面这一点上,即认识者右以通过直接感知或深思的方式把握超验的真理。
[26][德]黑格尔:《小逻辑》,4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7][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40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8]《黑格尔通信百封》,305页,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9]《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18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0页。
[32][德]黑格尔:《小逻辑》,1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4][德]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2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