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张玉书编选:《海涅选集》,307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8]LudwigFeuerbathropologischerMaterialismus,Herausgegebenvo,VerlagUllsteinGmbH1985,s。83。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78—5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1]LudwigFeuerbathropologischerMaterialismus,Herausgegebenvo,VerlagUllsteinGmbH1985,s。95。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4]列宁:《哲学笔记》,3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有趣的是,列宁还发现了唯心主义的另一个优点:“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见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等人的批判,黑格尔对康德等人的批判。”参见列宁:《哲学笔记》,313页。
[6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原译文有不妥之处,为求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原意,此处略作更动,SehenMarxEnrelsWerke,Band23,BerlizVerlag,1973,s。27。
[6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57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2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原中译文把DerGott译为“神”显然不妥,应译为“上帝”。SehenKarlMarx,PariserMaberlin:Verlagdaseuropaeischebuch1987,s。130。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0][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71—7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71]有趣的是,阿尔都塞竭力把自己的学说与结构主义的整个背景分离开来。他在《阅读资本论》的“意大利版的序言”中写道:“我们十分在意地使自己同‘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区分开来(我们非常明确地表示,马克思著作中的‘结合’概念与‘组合’概念是毫无关系的),由于我们使用了一些与‘结构主义’完全不同的范畴(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支配、多元决定、生产过程等等),尽管我们使用的术语在许多方面同‘结构主义’的术语是十分相近的,但并没有有造成模棱两可的状况。除极少数例外(某些敏锐的批评家把我们与结构主义区分开来),在目前流行的看法中,我们对马克思的解释,普遍地被看作和判断为‘结构主义’的解释。我们确信,尽管我们的著作在术语上有些含混不清,但它们的深刻意向与‘结构主义’的意识形态并没有任何联系。”SeeLouisAlthusser,ReadingCapital,“ForewordtotheItaliaion”,NewYork:PanttheonBooks1970。
[72]LouisAlthusser,ReadingewYork:PanttheonBooks1970,p。155。
[73][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74]对知识基质的确定正是我们解开任何一种理论得以发生的谜语的一把钥匙。参见拙文《论哲学发生学》,见拙著《寻找新的价值坐标》,348—372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75]参见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相应的部分。
[7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77]张玉书选编:《海涅选集》,29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78][德]黑格尔:《小逻辑》,3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79][德]黑格尔:《小逻辑》,43页。
[80][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4卷,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1]我们认为,第五项知识基质并没有引起列宁的充分重视,这也许是因为他没有看到马克思关于非欧社会研究的手稿。列宁在1913年出版的《启蒙》杂志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著名论文,把马克思理论的知识基质仅仅理解为德国哲学、英国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虽然他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但也包含着一种危险,即把马克思理解为一个单纯的欧洲主义者。事实上,马克思对非欧社会的大量研究表明,他是一个世界主义者。参见拙文《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来源和第四个组成部分》,见拙著《寻找新的价值坐标》,320—33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21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6页。
[87]参见《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载《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2—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