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说,我们必须把对马克思哲学,尤其是对他的实践概念的考察转移到本体论的立场上。但这种本体论既不是传统哲学中的世界本原论(实际上是宇宙起源论)或理性本体论,也不是抽象物质的本体论或抽象自然的本体论,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生存论的本体论。从这样的本体论出发,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就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说得更确切些,就是“生存论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基于这样的理解,人为了生存在世,必须从事生产,生产劳动乃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如果说,认识论引导人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那么,本体论则引导人们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人的自由等)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正是在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视域内,人文关怀的全幅内容才会向我们敞开。在我们看来,认识论不但不能为本体论奠基,相反,只有生存论的本体论才能为认识论奠基。其实,只有当人们对抽象认识论进行解构,把全部认识理解为生存活动的展现方式的时候,认识论才不会再处在飘**无根的状态下。
综上所述,在人人都在谈论实践概念,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又遭到普遍误解和滥用的情况下,从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和历史经验出发,恢复这一概念的本真含义就成了一项刻不容缓的理论任务。事实上,只有当人们走出单纯或抽象的认识论的解释框架,进入生存论的本体论的解释框架时,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才变得可能,而马克思人文关怀的全幅内容也会自行向我们展现出来。
[1]R。Medited,TheBasicWorksofAristotle,RandomHouse1941,1141b。
[2]R。Medited,TheBasicWorksofAristotle,RandomHouse1941,1140a。
[3][英]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I。Kant,Kritikderpraktisunft,SuhrkampVerlag1989,s。252。
[5]I。Kant,KritikderUrteilskraft,SuhrkampVerlag1989,s。78。
[6]I。Kant,KritikderUrteilskraft,SuhrkampVerlag1989,s。79。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1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11—2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此处译文有更动,SehenK。Marx,GruikDerPolitisie,DietzVerlag1974,s。27。
[14]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4页注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8]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5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9]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6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0][德]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竺乾威译,笔者认为,译为《人的境况》更妥),1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1][德]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102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2][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48—49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3][德]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33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4]哈贝马斯在论述到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的内容时,甚至评论道,这里“并没有人类学的意义,而是具有认识论的意义。”(参见[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22页,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实际上,当他从认识论角度出发去理解这第一条提纲时,也就完全丢失了马克思实践要领的本体论维度。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16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参见拙文《抽象自然观的三种表现方式》,见拙著:《实践诠释学:对马克思哲学和一般哲学理论的重新解读》,162—176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8][苏]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171—172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29]I。Kant,Kritikderpraktisunft,SuhrkampVerlag1989,s。222。
[30]洛西南特为堂吉诃德的坐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