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127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美]詹姆逊:《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56页,2002年第2期。
[3][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17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4][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30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5]Fredri,ThePolitisellUyPress1985,p。11。
[6][英]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4—5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7][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216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罗蒂也认为,“在重要的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批评家利奥塔的后期著作中,马克思主义成了关于‘人性’和‘人类历史’的伟大的‘元叙事’之一。利奥塔认为,在尼采、海德格尔和福柯以后,我们再也不能相信这样的元叙事了。”[美]罗蒂:《后哲学文化》,137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8][法]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117页,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9]Fredri,ThePolitisellUyPress1985,p。296。
[10][法]德勒兹:《哲学与权力的谈判——德勒兹访谈录》,19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41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参见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73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13]包亚明主编:《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4][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22—23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377—3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2页。
[17]参见拙文《马克思的权力诠释学及其当代意义》,载《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8][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31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9]包亚明主编:《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158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0][美]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72—73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695—6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99页注33,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加]泰勒:《现代性之隐忧》,7—8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25][美]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110页,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6][比]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5页,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