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喜欢这两个字,它代表以外力进行规范、约束。纪律的对面,小一点的是自由自在大的叫无法无天,两边泾渭分明无模糊地带,未尝听闻能够既守纪律又不守纪律(举例,有听过既闯红灯又没闯红灯吗),学习过程要不要把这两个字放进来,持不同理念的教育专家各有看法。纪律确实像一把刀,施行者若拿捏不当广设条条框框,岂非把人关入牢狱?但若把学习喻作深入莽林垦荒,少得了这把刀吗?
我想说的纪律,指的是已内化为自我管理的能力,在没有任何外力要求、驱策的情形下,一个人自动自发、持续朝目标迈进。凡才情禀赋秀异能成就大业之人,检视其所作所为,必能见到纪律之作用。纪律是约束本能之河床,是追求事业精进必备的生理时钟,是梦想这颗星球运行的轨道。
成长学习过程要不要守纪律,守到什么境地?端看自我选择。小事如:上课迟到、课堂上聊天趴睡玩手机无视老师卖命授课、摆烂课业、生活常规如杯盘随吃随放视他人为仆……大事如:离开学校后开始过退休生活,不事生产优哉游哉,宅在家啃老。有些人有条件过无拘无束、我行我素的生活,有些人无此条件更不想虚度一生,若是如此,及早锻炼才是正道。
非常奇特,纪律往往伴随礼节。一个能自我约束的人,大多也是识大体者。这其间的关联颇值得探究,或可说,重视纪律的人也喜欢秩序,在人情世故上多一分节制,故行为举止合乎礼节。
写作是灯下埋首、不知东方之既白的事业。案头上只有孤独相伴,听到的仅有自己的叹息,以及思虑陷入混乱时一再自我推翻的内在风暴。若无纪律当拐杖,行经莽原打草惊蛇、遇恶水拄杖而涉、攀巉岩则敲径探路,若不是已内化成为一种本能,任何一次写作瓶颈、退稿退件、恶评斗争、滞销绝版,都可能是致命一击,自此封笔。而仍然活着,写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自己数算里程朝第四十年前进的作家,不是因为他们多么得天独厚、拥有资源,恐怕最关键的原因是纪律,那根拐杖不知怎地长成脊椎骨又冲出去变成连绵不绝的山脉,引他们向前。
纪律,更上一层的演练是,追求创作上之突破。不管已完成多少作品,面对新计划,必须忘记“所来径”,视此计划为唯一。既是唯一,便敢于破格勇于创新。而这,也是纪律最奥妙的地方,它以约束作为起步,最后带我们抵达的地方,竟然是开创。
5。梦想
大江健三郎《自己的树》写着,祖母对他说,每个人都有一棵“自己的树”,生长在森林高处。人的灵魂从这棵“自己的树”树根处降落到人间,死的时候只有身体会消失,灵魂则回到树里,脑筋聪明的灵魂会记得自己是从哪一棵树来的。如果走入森林站在“自己的树”下,有时会遇见老了之后的自己。这时候,尤其是小孩子,还不晓得怎么跟这个人应对,所以还是不要接近“自己的树”比较好。
大江说:“有一段期间,我会一个人走入森林,站在长得高大气派的一棵树下,等待着遇见老了之后的自己。如果可以顺利遇见他,我有个问题要问他,我会用学校教的标准国语问他:人为什么要活着。”
这个玄妙的乡野奇谈把各阶段的自己当成不同的人看待,不妨借用,想象少年的你站在“自己的树”前,遇到老年的自己,只能问一个问题,你会问什么?
“你有没有把霸凌我的那个同学打一顿替我报仇?”
“你有没有买到最新最炫的手机?”
“你的最高学历是什么?”
“你有没有跟‘初恋情人’结婚?”
“你有没有赚很多钱?”
“工作轻不轻松?”
“你有没有继承到爸妈的财产?”
“你去过几个国家旅行?”
你觉得“年老的你”会怎么回答?当他好不容易来到“自己的树”前见到少年的你,他会怎么回答“你有没有把霸凌我的那个同学打一顿替我报仇”这个问题呢?或是,看起来有病容走路不稳的他,如何回答“你有没有赚很多钱”?
有没有可能是这种情况,你很认真地想好问题,想对他说:
“我把爱伦·坡的‘梦着梦,梦着凡人不敢梦的梦’写在纸上,旁边也写了自己的梦想,放在铅笔盒里,提醒自己这一生是有目的地的旅程,并非像浮萍随波逐流。我想知道,后来,那个梦实践了吗?”
其他人的会面接近尾声,有的开心拥抱,有的似乎不太高兴,都纷纷离开了。只有你,还站在“自己的树”前等待老年的自己,你不明白,你一向守时,为什么他迟到这么久?
这时,安排会面的人跑过来:“这位同学,抱歉让你白跑一趟,我们刚刚确认了,你没有老年的自己。真是抱歉,请回去吧!”
这种情况下,亲爱的少年,你怎么看爱伦·坡这段话呢?
梦着梦。
梦着凡人不敢梦的梦!
6。挫败
我们来谈一谈挫败。
有句闽南语谚语:“跋倒,也要揻一把沙。”跌倒了,爬起来时手里要抓一把沙。重点是爬起来,不爬起来抓沙有什么用?
这把沙,可能是你未来王国的基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