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太平御览陆陆陆引太平经云:
郗愔心尚道法,密自遵行。善隶书,与右军相埒。手自起写道经,将盈百卷,于今多有在者。
案,晋书壹肆地理志金乡为兖州高平国之属县,距海滨虽略远,然观郗氏一门在西晋时与赵王伦关系之密切如此,则郗隆父子与孙秀等实皆伦之死党,事败俱以身殉,不过一处中枢,一居方镇之别耳。故以东晋时愔、昙之笃信天师道,及愔字道徽,恢字道胤而推论之,疑其先代在西晋时即已崇奉此教,至嘉宾之奉佛,与其家风习特异者,犹之愔忠于王室,而超党于桓氏,宗教信仰及政治趋向皆与其父背驰也。
吴郡杜氏
晋书壹佰孙恩传云:
恩叔父泰,字敬远,师事钱唐(见下)杜子恭。而子恭有秘术,尝就人借瓜刀,其主求之,子恭曰:当即还耳。既而其刀主行至嘉兴,有鱼跃入船中,破鱼得瓜刀。其为神效往往如此。子恭死,泰传其术。
南齐书伍肆高逸传云:
杜京产字景齐,吴郡钱唐人。(晋吴郡钱唐县,今浙江省杭县。)杜子恭玄孙也。祖运,为刘毅卫军参军,父道鞠,州从事,善弹棋,世传五斗米道,至京产及子栖(南史柒伍隐逸传同)。
真诰壹玖翼真检第一真诰敍录云:
[许]黄民乃奉经入剡(见下)。钱唐杜道鞠(即居士京产之父)道业富盛,数相招致。于时诸人并未知寻阅经法,止禀奉而已。
又钟嵘诗品载谢灵运寄养于钱唐杜明师家,前已论及,兹不重出。
案,杜子恭为孙泰之师,其历代相传至后裔杜栖,多有时名,为南朝天师最着之世家,而钱唐又属滨海地域也。
会稽孔氏
晋书壹佰孙恩传略云:
黄门郎孔道、鄱阳太守桓放之、骠骑咨议周勰等皆敬事之(指孙泰)。中书郎孔道等皆遇害。
晋书柒捌孔愉传云:
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晋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县。)人也。其先世居梁国。曾祖潜,太子少傅,汉末避地会稽,因家焉。吴平,愉迁于洛。惠帝末,东还会稽,入新安山中,改姓孙氏。后忽舍去,皆谓为神人,而为之立祠。
世说新语栖逸篇云:
孔车骑少有嘉遁意,自称孔郎。游散名山。百姓谓有道术,为生立庙。今犹有孔郎庙。
刘孝标注引孔愉别传曰:
永嘉大乱,愉入临海(晋临海郡治章安,今浙江省临海县。)山中,不求闻达。
南齐书肆捌孔稚珪传(南史肆玖孔珪传同)云:
孔稚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人也。祖道隆,位侍中。父灵产。泰始中罢晋安太守。有隐遁之怀,于禹井山立馆,事道精笃。吉日于静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沲,东出过钱唐北郭,辄于舟中遥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东向坐,不敢背侧。
南史柒伍隐逸传云:
孔道徽,守志业不仕,与[杜]京产友善。道徽父祐,至行通神,隐于四明山,(在今浙江省鄞县西南一百五十里,余姚县南一百十里。)尝见山谷中有数百斛钱,视之如瓦石不异。采樵者竞取,入手即成砂砾。王僧虔与张绪书曰:孔祐,敬康曾孙也。古之遗德也。道徽少厉高行,能世其家风。
真诰壹玖翼真检第一真诰敍录云:
元兴三年京畿纷乱,[许]黄民乃奉经入剡(今浙江省嵊县)。至义熙中,鲁国孔默崇奉道教,为晋安太守。(晋晋安郡故治在今福建省闽侯县东北。)罢职,还至钱唐。闻有许郎先人得道经书俱存,乃往诣许。许不与相见,孔膝行稽颡,积有旬日,兼献奉殷勤,用情甚至。许不获已,始乃传之。孔仍令晋安郡吏王兴缮写。(兴善有心尚,又能书画,故以委之。)孔还都,唯宝录而已,竟未修用。元嘉中,复为广州刺史。及亡后,其子熙先休先才学敏赡,窃取看览,见大洞真经说云:诵之万遍,则能得仙。大致讥诮,殊谓不然。以为仙道必须丹药链形,乃可超举,岂可空积声咏,以致羽服。兼有诸道人助毁其法。或谓不宜蓄此。因一时焚**,无复孑遗。
宋书陆捌彭城王义康传(南史壹叁同)云:
上(太祖)疾尝危殆,[祭酒鲁郡孔]胤秀等辄就尚书仪曹索晋咸康末立康帝旧事。及太祖疾豫,微闻之。[元嘉]十七年十月,诛大将军录事参军刘敬文、贼曹参军孔邵秀、主簿孔胤秀、丹阳丞孔文秀、司空从事中郎司马亮等。胤秀始以书记见任,渐预机密。文秀、邵秀,皆其兄也。司马亮,孔氏中表,并由胤秀而进。
又宋书陆玖范晔传(南史叁叁同)略云:
初,鲁国孔熙先博学有纵横才志,文史星算,无不兼善。初,熙先父默之为广州刺史,以赃货得罪下廷尉,大将军彭城王义康保持之,故得免。及义康被黜,熙先密怀报效。以晔意志不满,欲引之。极辞譬说,其意乃定。熙先素善天文,云:太祖必以非道晏驾,当由骨肉相残。江州应出天子。以为义康当之。有法略道人,先为义康所供养,粗被知待。又有王国寺法静尼,亦出入义康家内,皆感激旧恩,规相拯拔,并与熙先往来,使法略罢道。本姓孙,改名景玄,以为臧质宁远参军。熙先善于治病,兼能诊脉。法静尼妹夫许耀,领队在台,宿卫殿省。尝有病,因法静尼就熙先乞治,为合汤一剂,耀疾即损。耀自往酬谢,熙先深相待结,因告逆谋,耀许为内应。熙先于狱中上书,所陈竝天文占候,谶(南史作诫)上有骨肉相残之祸,其言深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