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余子侠:《山村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第23页,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0]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38-139页。
[21]陶城:《真善美的爱——陶行知一家》,载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页。
[22]童富勇、胡国枢:《陶行知传——纪念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诞辰一百周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页。
[23]参见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13-215页。
[24]陶城:《真善美的爱——陶行知一家》,载于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9页。
[25]也有说陶行知共有兄弟姊妹四人的。参见童富勇、胡国枢:《陶行知传——纪念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诞辰一百周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但据考证,陶行知有一哥哥的说法有误。参见董宝良、周洪宇、喻本伐、李红梅:《陶行知家世考略》,载《教育研究与实验》1983年第1期。
[26]童富勇、胡国枢:《陶行知传——纪念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诞辰一百周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27]参见何荣汉:《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28]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6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125页。
[29]参见童富勇、胡国枢:《陶行知传——纪念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诞辰一百周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页。
[30]陶城:《真善美的爱——陶行知一家》,载于周洪宇、余子侠、熊贤君主编:《陶行知与中外文化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31]参见朱泽甫:《陶行知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4页;余子侠著:《山村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章开沅、唐文权著:《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57页。
[32]余子侠:《山村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33]陈鹤琴:《我的半生》,载于《民国丛书》第二编(86卷),南昌,江西省教育用品厂,1941年版,第50-51页。
[34]参见周洪宇:《近代知识分子与教会教育——一项以陶行知为观照基点的历史透视》,载于章开沅、林蔚[美]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402页;周洪宇:《陶行知与基督教》,《安徽史学》1991年第4期;余子侠:《山村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5-59页。
[36]周洪宇:《近代知识分子与教会教育——一项以陶行知为观照基点的历史透视》,载于章开沅、林蔚[美]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37]参见何荣汉:《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朱泽甫在他所编写的《陶行知年谱》中有这样一段记述:陶行知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没有信奉基督教,并在该校楼上学生宿舍墙壁上书写:“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少年立志,坚定鲜明。见朱泽甫编著:《陶行知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页。对此,何荣汉认为:这样有意无意间把这两件事情关联起来,虽然没有事实根据,但却符合了某种以中国本位意识与基督教对立的陈述倾向。
[38]参见何荣汉:《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4-45页。
[39]余子侠:《山村社会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40]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4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4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8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27页。
[42]周洪宇:《近代知识分子与教会教育——一项以陶行知为观照基点的历史透视》,载于章开沅、林蔚[美]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页。
[43]参见何荣汉:《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46-49页。
[44]参见童富勇、胡国枢:《陶行知传——纪念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诞辰一百周年》,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页;陈家康:《陶行知思想路线》,载于陶行知先生纪念委员会编印:《陶行知先生纪念集》,1946年版,第32页。
[45]周洪宇:《近代知识分子与教会教育——一项以陶行知为观照基点的历史透视》,载于章开沅、林蔚[美]主编:《中西文化与教会教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365页。
[46]章开沅、唐文权:《平凡的神圣——陶行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82页。
[47]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2页。
[48]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50]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8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27-728页。
[51]何荣汉:《陶行知——一位基督徒教育家的再发现》,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3-65页。
[52]容闳:《西学东渐记》,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