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体验情境的真实与否,体验可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直接体验要求学习者身临其境,亲自行动。间接体验则需借助虚拟或想象的场景进行角色体验,使学习者产生心临其境的感觉。
1。真实活动中体验
(1)亲自参观考察。体验学习强调个体体验,那么体验的来源必然涉及学习主体的方方面面。其中最直接的体验来源便是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进大自然,亲身进行实地参观考察,进行真正的体验。假如学习者是第一次接触学习内容,以前没有任何体验的话,且学习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习者不妨就走进生活,直接获取所需要的经验。学习者与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直接到现实中学习,获取直接经验。
(2)联系实际生活。除了直接参与进行学习之外,联系实际生活学习新内容也是体验学习。联系实际生活也是学生主体体验最主要的来源。由于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每次都亲身参与体验,而且对于有些常识性的经验也完全没有必要亲身体验。在实际教学中,假如学习者以前有过与新学习内容类似的经验,那么必然会不由自主地联系到自己以前的实际经验,据此来同化或顺应新的学习内容。当然,如果学生一时回想不起自身的经验,教师适时加以提醒、引导的话,也会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再现已有经验,还要善于激励学生多留心生活,积累生活体验。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那些立足生活实际的知识自然就容易起来。
(3)实物展示。实物展示也是直接获取新知的体验学习方式。实物展示就是展示实际实物或标本图片的方法。在教学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实物展示也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教师运用实物展示来帮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也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如果说亲自参观考察是让学生走出教室,那么实物展示则可以称为将教具带入教室。教学中的实物包括实物、标本、图片等。学生通过实物展示进行体验学习,产生的不仅是对实物面貌、特性的外部印象,也能认识实物所具有的色香味等特点。
2。模拟活动中体验
模拟活动,就是参与与真实情景相似的活动。它与真实活动的区别在于模拟活动是刻意人为的,以实现预定目的为特征。模拟活动所产生的直观体验有助于学生进行体验学习。
(1)动手操作。动手操作从其概念上看似乎是真实活动,我们将其归入模拟活动是因为课堂中的动手操作一般都是利用模型或简易物品模拟现实中的那些无法直接进行操作的物体的活动方式。动手操作的特点是通过直观的动作进行形象思维,需要学生手脑并用,所以它也属于体验学习。课堂上,学生通过操作简易的学习用具或者物体模型,可使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出来,增强理解。实验的过程就是体验学习的过程。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能亲身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能理解各种物质的特点与关系。
(2)现场演示。现场演示也是一种呈现直观形象的模拟活动。它主要是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参与进行思考,进而体验学习内容的特性。当学习内容较为抽象或者难于理解的时候,可以通过现场演示,让学生在亲眼目睹中通过体验,恍然大悟。
(3)角色表演。角色表演是最高层次的模拟活动,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体验学习。因为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外观形象,而且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其实就是参与真实的生活情境。在角色表演中,学生自己的真情实感被激发出来。而且,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也赋予他们一个看问题的角度。不论这个角度与自己的真实心理是相同的还是矛盾的,都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实际上,中小学生不仅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而且还有着爱表演的倾向。表演能够有效地调动并发挥中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种学习方式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担任角色的学生会有更深切的体验。
(二)创设相似情境,间接体验
对于情境,德国学者有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由此可见,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进入某一情境,甚至在头脑中想象情境,都能激起自身的某种体验。因此,在体验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相应的体验,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
1。借助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或信息代码。这种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具体化的语言,学生听起来必定是兴致盎然似三春,趣味浓郁如仲夏,犹似欣赏一幅画,观赏一幕剧。声情并茂的朗读、绘声绘色地描述和贴切精彩的比喻都可以将学生带入某种情境中进行体验学习。
(1)声情并茂的朗读。声情并茂的朗读是人文课程学习常采用的学习方法。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头脑中浮现出教师所描绘的情景。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描写的景物亲切宜人,表达的感情细腻温馨,可谓情文并茂,文质兼美。这些课文光凭教师讲解是不足以让学生领略文章的奇妙之处的。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使学生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从而撩拨学生心灵的琴弦,使他们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
(2)绘声绘色的描述。声情并茂的朗读是通过直接传达感情而唤起学生内心的体验。而教师或学生绘声绘色的描述则是通过形象的语言将人带入某种情境,然后由学生自己感悟、体验。使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进行描述也能够把抽象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营造出适合体验的情境。在理科教学中,建立抽象概念时,往往需要形象的描述与想象。
(3)贴切精彩比喻。比喻就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善用比喻,不仅会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化平淡为生动,还能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浅显易懂。通过运用大家所熟知的具体形象的比喻,使原来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而且把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后,也不易遗忘。
2。借助体态创设情境
体态语是人们用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无声语言,恰当地使用它不仅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可使听话人更能心领神会。除了语言,教师的体态语在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配合教师的语言,强化情境的力度,也可以独立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正确灵活地运用体态语,可以丰富言语行为,更准确地表达教师情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体态语的示范中,教师要不怕出丑,要敢于去创设正面的或反面的情境。当然,教师也可以请学生上台用体态创设情境。
3。借助音乐创设情境
达尔克兹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一种情感过程。”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有组织地安排音符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在适当的情境播放适当的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并且能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创造出适合学生进入当前学习情境的音乐,无论通过什么方式都是符合体验学习的。
4。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尤其是随着多媒体的普及,借助图形图像创设学习情境既方便又普遍,因此当之无愧成为体验学习创设情境时的首选。而且,图形图像因其直观、形象、有趣,备受学生欢迎。图形包括画图、插图、幻灯等,图像包括录像、电影以及电脑等电化教学手段所制造出来的视频。借助图形图像可以把学习内容简单化、具体化和形象化,能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形图像面前,学生看得清楚,也感受得真切。
(三)分享交流,加深理解,丰富体验
分享交流是从拓宽体验学习的广度而形成的策略。众所周知,经验越多,进行体验学习越容易,所获得的体验也越丰富、越深刻,这也是体验学习所期盼的。丰富体验可以采取如下两个分享交流的方式:
1。交流讨论
交流讨论是分享丰富体验的方式之一。通过讨论,学习者可以听取其他学习者的体验感受,从而丰富自己已有的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个人的认知与发现总是有限的。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彼此间就各自的发现、体验进行交流,相互启发与借鉴,有利于它们更全面深入地体验。在一次学习中,如果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然而然就增加了学习者的认识。当学生纷纷说出个人的体验时,能激发他们的思维。交流是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交流中能促进学生的体验内化,加深理解,解决问题。
2。阅读汇报
阅读汇报也是分享交流经验,促进体验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学习者通过阅读大量的资料,获得更多的体验。但是,不同的学习者由于条件或资源的限制,阅读的资料不一定相同。这时候,组织学习者进行汇报,即可分享彼此的体验,从而丰富所有学习者的经验。阅读汇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学生将自己的读后感写下来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中。这样。每个学生都可以阅读其他学生的读后感,从而增加自己的经验。读后感主题相同的同学还可以比较自己与其他人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加深印象和理解,丰富已有的感受和体验。
(四)引导拓展,深化感悟,升华体验
引导拓展是从体验的深度来寻找实施的策略。体验式学习中,体验越深刻,学习时的所得就越多。
1。补充经验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与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关系密切,只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适合于学习新知的观念时,有效的认知活动才能产生。体验学习就是如此。一般情境下激发生成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外界诱因,如声、乐的感染等,再借助学生自身的想象和联想而生成的。但是,学生如果完全不具备相应的生活经验,这些体验就无法产生。因此,当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经验不熟悉时,教师可以补充或者引导学生补充相关的经验,以便学生顺利地进行体验学习。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新课文之前常常补充介绍作者、故事发生的历史及社会环境等背景,为学生进行体验奠定基础。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在含义。
2。引发想象
引发想象就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知识、表象或经验,进行再造或创造想象,从而使意境更丰富,更能获得体验。对于学生在生活中没有的体验,可以利用想象帮助产生类似体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学生们通过心灵的感受,能够升华自己的已有经验。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有意义学习的情感前提。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奶”字时,亲切地对学生说:“看,左边是女字旁,右边像个驼背的人,这就是奶奶的‘奶’字,奶奶年纪大了,走路时背弯弯的,还要拄个拐棍。”这种充满亲情之爱的教学,把本来死板板的、不会动弹的文字,变成了有生命的东西,钻进了孩子的脑海里。让孩子们想象,老师也要特别注意倾听和引导,并推波助澜,促成动态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