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体验学习的案例
《桂花雨》[1]
(一)课堂实录
1。感知桂花
10月25日,四(12)班将要学习新课文《桂花雨》。孔老师在早晨广播操结束后,就带全班同学来到食堂后面。学生们一走近便七嘴八舌地说好香。
孔老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的香味吗?”
学生四处找花,没有看到,都说不知道。
孔老师又问:“谁能形容一下这花的香气?”
学生就说开了,有的说“香气袭人”,有的说“芬香扑鼻”,有的说“沁人心脾”,有的说“鸟语花香”,还有的说“十里飘香”……
等孔老师继续带他们向前走到桂花树下的时候,其中有一个学生喊道:“老师,桂花树!”
孔老师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桂花树的呀?”
这个学生回答道:“我家就有一棵桂花树,但是没有这么大!”
孔老师继续说:“同学们,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棵桂花树,现在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桂花树的外形和花的颜色及大小,把自己看到的放在心里,我们在上课的时候再进行交流。”
学生们井然有序地在桂花树的周围散开,有的在闻花的香气,有的在看桂花树的叶子,有的在忙着捡拾掉在地上的小桂花。
2。读文对比
学生到了教室,孔老师还没有叫同学看书,有的学生就迅速地打开课本看了起来,交头接耳地谈论了起来。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学生还小声讨论着自己看到的桂花的情景。
上课了,孔老师让学生先汇报自己看桂花的结果。学生在小组讨论后,四个大组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学生就自己所见所闻说得头头是道。汇报的学生看上去都有话可说,而且饱含真情实感。
汇报过后,孔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回到课本,给学生提出了三个要求:
(1)请同学对照生字新词,读课文,找出课文描写桂花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2)想一想作者说的和你看到的一样吗?如果不一样,请你说出不同的地方。
(3)在读文中你自己发现了什么问题的也可以提出来。
……
学生1说:“老师,课文中‘笨笨拙拙’一词用得好,我想象中的桂花树是高大挺拔的,但是今天看了,真有些失望,这个‘笨笨拙拙’一词正好和我的心情一样。”
学生2说:“老师,我发现‘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这一句话写得很好,我感觉到桂花的香就是这样的,让人的心都浸在花香中了。”
学生3说:“我觉得‘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这一句也写出了桂花真实的香,我能够体会得到花香和丰收的喜悦以及助人的欢乐。”
……
就这样,学生用自己直观的形象和课文中的文字联系起来,对照发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美感。
朗读指导:
(1)读好“浸”字,你就能进入花香的境界了。“平时你看见妈妈都是把什么浸在什么里了?”
(2)泡上一杯浓浓的桂花茶轻轻地呷上一口,这香真是沁人心脾,叫人难忘啊。把这种感受加进去读一读;过年时尝一口糯糯的甜甜的桂花糕,这花香唇齿留芳,弥久不散,谁来感受这样的香?读——
(3)让我们一起陶醉一下(齐读)。
3。体验“摇花乐”
在读出花香之后,孔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直奔“摇花乐”。
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师配乐范读: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摇啊摇,桂花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我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陶醉了,我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