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劳动操作学习的基本环节
(一)明确劳动操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在进行劳动操作学习之前,首先应让学生明白劳动操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提升其生存质量,对促进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此环节中学生应当了解所要进行的劳动操作会使自己增加哪种劳动操作技能或使哪种劳动操作技能更加熟练,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劳动操作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进行该项活动的效率。
(二)准备好劳动操作学习所需的全部工具材料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否则劳动操作学习就会纸上谈兵,学生无法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操作,相关的学习也会显得空洞而无实用价值。
(三)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聆听、观察并模仿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示范动作必须正确、规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操作技能;学生应聚精会神听教师的讲解,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并准确模仿。教师在示范时,尤其是进行较复杂的劳动技能示范时,示范操作的动作要慢,步骤要清楚,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模仿。对于技术性较强的劳动项目,教师的示范动作要更慢,让学生能观察清楚并正确模仿。在示范操作过程中,应抓住恰当的时机讲解操作难点和应注意的问题,要用说明、提问等形式,使学生回答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观察的新的劳动技能的理解从而促进其正确模仿。
(四)学生进行劳动操作
在完成上述环节之后,学生便进入劳动操作的实践过程,这是劳动操作学习的关键一环,对巩固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其克服困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一些错误的劳动操作,使劳动操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并提高训练的质量,切实提高劳动操作学习的效率。
(五)及时检查反馈
对学生劳动操作的结果及时检查,并反馈给学生,获得对学生劳动操作的全面评价,对不合要求的情况,应让学生进行改正,直至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操作技能。
案例二植树
1。明确植树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森林和湿地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森林和湿地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林业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因此植树造林,意义重大。进行植树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队精神。
2。准备好植树活动所需的全部工具材料
植树活动中需要的材料、工具有:树苗、水桶、水、铁锹等。在进行植树活动前,应准备多组材料和工具以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
3。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植树的操作过程,学生聆听、观察并模仿
教师应讲清以下要点并进行操作示范:
(1)挖坑。根据根系的长、宽挖大小适宜的树坑。深度一般以50厘米为宜。挖坑时要将表面的熟土、下面的黄土分倒在坑两侧。
(2)回填。种树前应该按树根的长、宽及其根系顶端长度的情况,在坑内先回填部分熟土。一般情况下,回填熟土厚度为20~30厘米。
(3)栽植。谨记一句话“三二一”即三埋、两踩、一轻提。放置树苗时要将根部扶正,枝要展开,这是前提。栽树时,须分三次填土。第一次填土少许,在距坑顶一定距离的地方先停止填,在已填的土上绕树一周,用均力踩实,然后轻提树茎,以保证树根的呼吸畅通。第二次填土后,再绕树踩实。在第三次填土后,尽量保证与坑面平齐。树根放位时要与南北、东西方向的树对齐。然后,在坑面上围一个大圆盘,便于日后浇水养护。
(4)覆土。将树苗栽好后,覆盖一层薄土,以保持水分。
在此过程中,学生应聆听教师的讲解,观察并模仿教师所讲解示范的操作要领。
4。学生进行植树活动
在这个环节,学生应按照正确的操作进行活动。此活动过程中,由于受学生劳动能力的约束,有些步骤,学生可能难以完成,教师应进行帮助指导。另外,在覆土时,一人扶正苗木,一人填土,填一部分踩实一遍(若黏土不可重踩),直到填满后再踩实一次,填好的土要与原根茎痕相平或略高3~5厘米。这需要学生之间进行密切合作。当然,栽后应立即灌水,无雨天不要超过一昼夜就应浇上头遍水。水一定要浇透,使土壤吸足水分,有助于根系与土壤密接,才能确保成活。
5。及时检查反馈、交流
植树活动结束,教师应对学生的植树情况进行检查,学生应将植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感受反馈给教师或与同学进行交流,对一些不到之处及时进行弥补。
三、实验操作学习的基本环节
(一)了解操作规范
在实验操作学习中,应先加强操作规范的训练。不同学科、不同要求的实验操作学习所用到的实验仪器千差万别,各种仪器的操作要求又不尽相同,因而操作规范也就多种多样。但也有一些共同点,认识这些共同点,对提高学生驾驭实验的能力大有裨益。实验操作规范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经过实践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保证安全,确保实验中不发生人身伤亡事故和仪器事故;避免实验中人为带来的过失误差,减小实验中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以完成特定的实验操作学习任务。
(二)弄清实验操作目的
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弄清每一实验操作的目的,使得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避免实验操作的盲目性,提高实验操作学习的效率。当然,根据实验操作本身的复杂、难易程度,实验操作目的可由学生自己或学生之间讨论得出,并不一定非要有教师指导不可。另外,实验操作的目的也不可多而杂,应该少而明确,否则会令实验操作学习过程头绪众多,这样会大大降低实验操作学习的效率。
(三)熟悉实验操作原理
只有明确实验原理,才能真正掌握实验操作学习的要领、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关键,进而为实验的重新设计、改造和创新打下基础。所谓实验原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实际上就是课堂上所学过的规律、公式等,如在进行物理实验操作学习中,欲测定重力加速度,就有多种可依据的原理、方法:可利用单摆测;可利用“验证机械能守恒”的装置测;可利用平抛物体的频闪照片测;可利用物体在长真空管中的竖直上抛运动测。
(四)了解实验操作有关装置并正确安装
这是实验操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实验操作学习中只需要一台仪器,就必须把它的各个部件装配起来;如果需要多个仪器和器材,就必须把它们组合起来。装配仪器必须做到正确、合理和完善。比如,在装配天平时,不仅要使各类部件的位置正确,而且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