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第184章
今日运气不错,他们成了最后一批检查入城的人。
驴车上的粮食被上前检查的士兵翻来翻去,明着暗里挑刺一番,盘问了数遍,甚至明知麻袋里装的是粮食,对方还想抽刀戳刺。孙四郎见此,忙拿出事先就准备好的半袋子干货悄摸塞到“不合格”那处,前头攥着路引的兵爷这才颔首一挥手臂,给他们放了行。
阎王不好见,小鬼更难缠,那些身无长物的老百姓还罢,检查的官员便是把包袱戳成了筛子,再想挑刺,都翻不出一个铜板,再生气也只能放行。
马二娘他们又是驴车,又是板车押运粮食,就算不被剥下一层皮,也要狠狠出一回血才能求得个安生。
心里再愤恨也无用,这群人若想收拾他们,啥都不用做,只一句你的路引是假的,就能逼得人无路可活。
端看他们提前准备了一袋子干货单放一处,就知这种事是做惯了的。
赵大山远远望着这一幕,感觉自己学会了,但也只是学会了,心情算不得多好,甚至望着那群身穿盔甲,举矛挡盾的威武士兵都觉得没那般高大了。
他们震慑难民,但也欺压百姓。
“大山,二娘说的事儿能成吗?”赵三旺有些忧虑,他们在丰川府人生地不熟,也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相信他们,运粮啊,那可是粮食,他们又不是真的镖师,也没个镖局啥的,这门生意吃的就是信誉这碗饭。
他们眼下连锅都没有,真能吃上这口热乎饭么?
“等着吧。”亲眼看着他们一家的背影消失在城门口,赵大山这才收回目光,转头对他们道:“走吧,寻个僻静地儿歇一宿。”
“嗯。”石家兄弟很有眼色,不要他俩动手,争先去推板车。
…
入了城,走了大概两刻钟,才终于到家。
孙家赁的院子在南城的三竹巷,一进的小院,门脸也不高,个子高的汉子站在院外都能看清院内的情况。
大门从里面拴着,瞧时辰,该是在书院读书的孙旭阳回来了。
果不其然,听见外头有动静,屋内读书声一顿。随着推门的动静,孙旭阳尚带稚气的声音从里面响起:“谁呀?”
“旭哥儿,是大伯和二伯!”比马二娘两口子先应声的是孙大郎兄弟俩,一听见自家侄儿那文文静静的声儿就想得慌,孙大郎憋不住笑大声道:“旭哥儿,大伯给你送吃的来了,赶紧开门!”
“大伯二伯!”孙旭阳面色一喜,忙跑过来开门,“我爹娘也回来了吗!”
“回来了,都回来了!”孙二郎笑呵呵应道。
恰时,孙旭阳也听见了爹娘的声音,喜悦的很,正在和街坊们说话。
门一开,瞧见门口的两个伯父,他顾不上爹娘,忙走过去喊人。
他头戴方巾,穿着青色小长衫,整就一秀才老爷缩小版,一张脸蛋白白净净,站姿斯斯文文,看见他们,满脸的亲近惊喜:“大伯二伯,田叔坎叔!”
“哎!”孙大田和孙二坎憨笑应道,搓着汗津津的手,有些局促,但都很高兴,“旭哥儿,叔给你带了鸡蛋和腊肉,你读书费脑子,得吃些好的补补。”
哎哟,多白净个娃啊,瞧着就和村里的皮猴子不一样,俩
人眼中全是喜爱之意。
“多谢田叔坎叔,
我读书不辛苦,
你们在家侍弄田地才辛苦,这天儿热得慌,日日该出不少汗,你们更该补补身子才是。”孙旭阳绷着小脸装了一会儿小大人,但到底是年纪小,看见许久未见的亲人,嘴角一咧噗嗤一笑,凑过去,用手指戳了戳麻袋,高兴道:“这是今年家里新下的粮食吗?”
“是啊,这是今年的新粮,你爹娘这趟回来,就给顺道运了来。”孙大郎有些不习惯四周打量的目光,他对眼神还挺敏感,感觉街坊四邻一双眼像是黏在了板车上,不由有些防备,“旭哥儿,你旁边让让,大伯先把驴牵去院子里,辛苦一天了,也让它松泛松泛。”
“好。”孙旭阳忙往旁边挪了两步。
见娘被一群人围着,他有些想上前,却见爹背对着人冲他使了个眼色,脚步不由一顿。
他眨了眨眼,孙四郎也眨了眨眼,父子俩无声对话。
孙旭阳便扭头去帮大伯卸门槛,瞧那麻利劲儿,平日里在家也是做惯了活儿的。
南城房屋密集,一条巷子住十几户人家,有些房主为了多赚钱,租客为了多省些,一个院里住两三家人都是常事,转个身都能踩着别人的脚,能活动的空间十分有限,完全比不得乡下宽敞。
三竹巷的住户,有和孙家一样孩子在府城念书,也有当家的有把手艺能在府城混口饭吃,更有世代居住在此的人家,一间小院子,爹传子,子传孙,孙又传子,代代相传。
眼下,正是吃夕食的时辰,饭点早的已经下了桌,正在院子里散步消食。
也有那些个吃饭不沾桌,端着饭碗坐在门槛上刨饭的婆子老汉,马二娘家的驴车刚出现在巷子口,无数双眼睛就望了过来。
都是老邻居了,周围的人都知道马二娘娘家糟了难,前些日子日日去城外难民堆里去找人。前头回来说找着了,去坊正哪里打了招呼,还写了出城的条子,说要带着姐姐一家回村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