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调尖僚》热度持续飙升。随着剧情推进,雪鸿饰演的陈砚秋逐渐揭开身份谜团,每一场对手戏都被观众奉为教科书级表演。尤其是第七集刑场告白戏,他在枪口下微笑说出:“我若背叛信仰,才是真正的死亡”,台词未落,弹幕已刷满“破防”。
各大高校放映会接连举办,有教授在课上播放他的眼神特写片段,讲解“如何用面部肌肉控制传递情绪层次”。甚至军区某单位也将该剧列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助教材,称其“展现了理想主义者最真实的挣扎与坚守”。
而这一切,雪鸿几乎未曾参与宣传。
他拒绝了所有综艺邀约,推掉了十多个商业代言,连品牌方主动送来的奢侈品礼盒都被原封不动退回。刘该急得跳脚:“你现在不趁热打铁,以后就没机会了!”
他只回了一句:“我不想让人记住我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我想让他们记住陈砚秋说了什么话。”
第八集播出当晚,金翎奖提名名单正式公布。《调尖僚》以七项提名领跑,雪鸿赫然在列:最佳男主角、最佳编剧(联合署名)、最佳原创音乐(旁白独白入选)。
颁奖礼定于两个月后。
就在众人以为风波已平之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某知名娱乐博主深夜爆料:**“知情人士透露,雪鸿背后实为慌壶操控全局,所谓‘独立成长’纯属包装。其崛起路径完全复制十年前慌壶力捧影后林晚舟模式,本质仍是资本游戏。”**
文章列举多项“证据”:早期资源倾斜、媒体口径一致、甚至连微博粉丝画像都被分析为“高度集中于30岁以上女性群体,不符合自然增长规律”。
更致命的是,文中附上一段录音??似乎是慌壶与某制片人的通话片段,她冷冷说道:“雪鸿必须拿奖,这是我对他妈临终承诺的兑现。”
全网哗然。
“原来一切都是早安排好的?”
“怪不得他这么‘清高’,原来是后台太硬不敢乱接广告!”
“老实人?呵呵,最大的人设就是最虚伪的那个。”
雪鸿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一次,连支持者也开始动摇。毕竟,“为亡母兑现承诺”听起来太过戏剧化,像是编剧编出来的桥段。
他没有回应。
慌壶也没有。
直到第三天下午,一部名为《她与他们》的纪录片预告片突然上线。
片头是一段泛黄录像:2003年冬,曼沿郊区一家简陋诊所内,一位瘦弱女子躺在病床上,怀里抱着个七八岁的男孩。镜头晃动,画外音是年轻些的慌壶:“姐,医药费我已经付了,孩子以后我来管。”
画面切换:十年后,少年雪鸿蹲在街头摆摊卖旧书,头顶烈日,汗水浸透衣领。远处一辆轿车停下,慌壶走下车,递给他一把伞和一张名片。
再切:2016年颁奖礼后台,慌壶站在角落,看着台上获奖的林晚舟,神情复杂。旁白响起她的声音:“我不是在复制什么模式。我只是不想再看着有才华的人,因为没钱治病、没饭吃、没机会说话,就这么消失。”
最后画面定格在如今的雪鸿,站在《调尖僚》片场,对着群演认真说:“再来一遍,这次我们一起把情绪走完。”
预告片末尾打出字幕:**本片基于真实影像资料剪辑,所有素材来自公共档案及当事人授权提供。将于金翎奖前夕全网上线。**
发布账号正是“砚秋计划”官方频道。
短短四十八小时,预告片播放量破八千万。无数观众留言:“原来我们错怪了那么多人。”“这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
而真正致命的一击,来自雪鸿母亲生前主治医生的实名发声。他在社交平台晒出当年病历与缴费记录,并写道:**“慌壶女士不仅结清全部医疗费用,还在患者去世后每年清明代为扫墓,从未间断。她说:‘她儿子将来会发光,我要护着他走到那一天。’”**
真相如潮水退去,裸露出礁石般的事实。
造谣账号尽数封禁,始作俑者被平台永久拉黑。某主流媒体发表社论:**《当我们急于审判“完美偶像”,是否也在摧毁最后一丝真诚?》**
风波落幕那晚,雪鸿独自来到母亲墓前。
春雨淅沥,他撑着黑伞,将一束白菊轻轻放在碑前。泥土湿润,青草新生。
“妈,”他低声说,“我做到了。我没给您丢脸。”
手机震动,是慌壶的信息:【明天记者会,你准备好了吗?】
他回:【准备好了。但我不想再沉默了。】